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了解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在特殊人群使用中发生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对我院2016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的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监测,对系统筛选的阳性病例进行人工评价,计算不同年龄组患者用药后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并对各组用药患者的用药天数、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组、青壮年组、老年组用药患者总ADR发生率分别为0.186 5%,0.107 8%,0.090 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比例、单次给药剂量、医嘱用药时间、给药方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组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属偶见范围,老年组患者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发生率属罕见范围,特殊人群用药应予以关注。必要时应开展新药上市后大样本人群相关安全性研究,而ADE-ASAS在该方向研究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获取莫西沙星致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相关数据;探讨实施多中心自动监测与评价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提供莫西沙星的安全性再评价参考依据。方法:由经过集训的哨点医院人员,按照“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 ASAS)统一方案,开展住院患者莫西沙星相关“肝功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回顾性自动监测。ADE ASAS报警病例经临床药师人工再评价确定阳性病例后,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6所医院12 930例用药人群中,莫西沙星相关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8%,0.49%,0.95%,2.21%。结论:专项软件ADE ASAS可以高效、快捷、精准地获得多个哨点医院的莫西沙星相关ADR发生率。基于信息化技术的ADE ASAS是开展重点药物风险监测研究,特别是多中心自动监测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2016~2018年所有过敏反应的自发报告,剔除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致敏药物分类、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中一般的ADR与严重的ADR的差异。结果:发生一般ADR人群年龄为(47.42±22.33)岁,严重ADR患者年龄为(52.57±18.98)岁,两者差异明显(P<0.001)。一般ADR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37.65%)、中成药(13.25%)、神经系统用药(7.65%)、抗肿瘤药(5.56%);严重ADR大致相同,为抗菌药物(24.33%)、抗肿瘤药(11.16%)、神经系统用药(9.48%)、中成药(7.72%)。一般ADR中91.93%累及皮肤黏膜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51.05%),而严重ADR累及皮肤黏膜系统仅为40.51%,其次为全身症状18.13%、心血管系统17.97%,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16.63%。一般ADR中38.85%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低于严重ADR的58.22%。结论:过敏反应的致敏药物种类多,累及多个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必要对重点品种开展主动监测,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分析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的发生规律。方法:借助系统回顾性调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使用左氧氟沙星的住院患者病历,设置“肝功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四个模块的事件配置器参数,分析系统阳性报警率及各ADR发生率,并对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2 675例次左氧氟沙星用药患者,每个模块平均用时约11 min;经临床药师再评价,肝损害、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ADR发生率分别为1.92%,0.75%,1.34%,1.82%,1.59%。左氧氟沙星致肝损害在年龄、性别、用药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体重指数(BM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项软件系统可以高效快速进行左氧氟沙星相关性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等ADR的自动监测,且能够初步预测其ADR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利用专项软件实施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关联性肝肾损害自动监测并获得风险评估数据。方法:借助“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回顾性提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我院所有使用桂哌齐特(320 mg/10 ml)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进行真实世界ADR/ADE自动监测研究,对系统报警疑似病例进行双人甄选并分析。 结果:用药患者共3 181人次。桂哌齐特相关性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0.68%、2.07%,平均年龄分别为(64±13.5)岁、(72±11.2)岁。用药后发生肝损害患者ALT均值(184.7±97.7)U·L-1,其中1例ALT>10倍正常值上限,为重度肝损害;发生肾损害患者用药后SCr升高均值(38±12.1)μmol·L-1。所有ADR病例预后良好恢复正常;相关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联合用药。结论:应用专项系统实施肝肾损伤ADR自动监测,能够节约大量研究成本。桂哌齐特相关性肝肾功能损害分别为偶见、常见范围。临床使用桂哌齐特时应注意监测高龄、合并感染、心功能不全、多药联用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ADR并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6.
海南高龄及百岁老人贫血相关检测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我国海南高龄及百岁老人贫血相关检测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南高龄及百岁老人队列研究数据库。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分析。对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双侧95%界限,建立医学参考值范围。结果共纳入767名高龄老人(男性312名,占40.7%)与715名百岁老人(男性137名,占19.2%)。血红蛋白的参考值范围在高龄老人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89.1~173.5 g/L与94.4~146.0 g/L;在百岁老人男性与女性中分别为68.4~145.6 g/L与81.0~140.0 g/L。结论本研究首次提供了海南高龄及百岁老人贫血相关检测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且低于目前成年人的参考标准值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氟查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s/adverse drug events,ADR/ADE)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挖掘其引起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取解放军ADR数据库中FQN相关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损害、ADR/ADE表现、关联性评价及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不同数据挖掘方法,获取FQN相关DILI的风险信号。结果:研究共纳入2008—2018年期间FQN相关的有效ADR报告11 962例,男女比例为1.05:1,引发ADR/ADE频次最高的前5种药品分别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药品品种和转归情况在男性与女性患者中分布一致。莫西沙星涉及的DILI报告最多,且在4种信号挖掘方法中均生成阳性信号。结论:FQN相关ADR/ADE的发生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莫西沙星与DILI的发生高度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针对性强化警戒意识并予以防范。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的ADR报告,了解老年人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2015年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收到的5 411例老年人ADR报告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怀疑药品数量、第一怀疑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损害、ADR表现、ADR诱导期,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项目。结果:5 411例老年人ADR报告中,男女比例1.28∶1,与只有1个怀疑药品相比,多个怀疑药品中严重ADR报告的构成比更高(P<0.001)。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共6 104频次,排序前三位分别为胃肠疾病1 276频次(20.90%)、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1 110频次(18.18%)和全身性损害877频次(14.37%)。最常见的ADR症状表现为恶心753频次(9.88%),皮疹694频次(9.10%)。57.52%的ADR在用药后6 h内发生。结论:老年人ADR涉及药品品种多,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应加强老年人用药的主动监测并对其用药风险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老年人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军队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9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告123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血液系统药、诊断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相关过敏性休克依次占比28.54%、14.63%、10.98%、9.76%、8.70%;静脉用药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占90.57%;70.9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用药中或用药后的30 min内。结论:临床用药前应细询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警惕抗感染药物、造影剂、中药制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用药期间及后仔细观察,做好及时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