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早期对禽类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风险认知进行调查,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的健康教育及措施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2个区共409名市场禽类从业人员,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受访者中回答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全部正确的占2.93%,认为自己可能因在市场工作而感染H7N9禽流感的占48.17%,接触活禽时戴手套和洗手的占69.68%和78.73%,支持永久实施中央集中屠宰活禽的占31.78%.从业人员的知识(G=22.052,P=0.002)和态度及风险认知(G =26.205,P<0.001)与采取防护行为有显著性关系,态度及风险认知(G=27.385,P<0.001)与防控政策接受意愿有显著性的关系.结论 提高从业人员H7N9相关知识及风险认知水平,将对其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和接受严格的防控措施起到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其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9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的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研究的14年间,广州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9起,原因查明率为94.38%,中毒人数2 692人,死亡11人。69.66%的事件发生在5—9月。75.28%的事件致病因素是细菌,副溶血弧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63.64%的死亡病例归因植物性食物中毒,78.65%的事件中毒场所在集体食堂。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3.50 h(范围为:0~135.33 h)。首例病例发生时间到接报的中位数是0.60 d(范围为:0.04~5.69 d),r=0.601,P<0.01。 结论 加强食物中毒事件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尽早介入处置,加强针对性的宣传,落实重点场所防控督导巡查,将有助于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和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检验和评估广州市卫生应急能力,推动广州市卫生应急处置业务能力和处置水平提升。
方法 竞赛设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三个项目,竞赛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三个项目均选取前12名队员作为研究组,分析其与其他选手组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 3个专业前12名的队员与其他队员在性别和职称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市属、区属构成上,市属比例高于区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广州市市属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总体上好于区属医疗机构,应加强区级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 — 201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 — 2016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0起,发病62 562例,死亡65例。 未分级事件和传染病事件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3.04%和93.04%,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8, P<0.05。 事件发生场所为学校的占事件总数的74.41%,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8 (0 ~ 168.41 )d,首例病例发生时间至接报时间的中位数为6.32(0 ~ 86.72 ) d,两者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3,P<0.001。 结论 2007 — 2016年传染病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事件类型,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 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报告、早处置,以减少事件扩散范围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市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方法]从某市某综合性大学整群随机抽取27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长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最近1周内,男大学生每天从事职业性、闲暇时问和重度体力活动时间分别是70、74.5和30 min,女大学生则分别是40、50和0 min,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大学生每周从事职业性、闲暇时间和重度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分别是986、858和442 MET-minutes,女大学生则分别是655、640和OMET-minute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明显低于男大学生,应进一步的探讨影响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索.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睡眠质量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湖北省内某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以及自制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评定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中38.3%睡眠时间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4.89 2.39)分,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不同性别、经济状况、BMI学生之间,其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环境、吸烟、学习压力大、自评健康状况差、心情(情绪)不佳及自觉存在睡眠问题是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白天思睡程度与PSQI睡眠指数呈明显的相关性,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差,其思睡程度越严重。21.6%5、5.7%的大学生在日间活动中分别存在思睡、瞌睡现象。结论大学生睡眠较差,鉴于其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建议采取措施,促进睡眠质量。同时,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睡眠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