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3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通过对中国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 Laboratory Network,PLN)监测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运转情况,为中国重新恢复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National Polio Laboratory,NPL)的监测数据库,总结PLN运转中的质量控制,评价PLN的各项运转指标。结果中国2012年PLN共收集了6163例AFP病例的12204份粪便标本,14d内双份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6%,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1%。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4版《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试验结果28d内及时反馈率为99%。2012年,在116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分离率为2.10%(116/5534);在68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分离率为12.29%(680/5534)。2012年,NPL收到PLN送检的283株PV,对375株单血清型PV采用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进行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发现7例(共计25株)疫苗衍生(Vaccine—derived)PV(VDPV),其中Ⅰ型2株,Ⅱ型16株,Ⅲ型7株,未发现野生型(Wild Type)PV(WPV)。2012年,NPL收到环境监测送检的314株PV,全部采用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进行ITD,在山东省发现1株VDPV。2012年8月,NPL作为WHO西太平洋区脊灰参比实验室接受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WHO的年度现场认证;2012年10月,NPL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VDPV筛查的职能考核;2012年12月,又以满分通过了WHO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的第一次职能考核。在中国PLN中,有11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参加并通过了WHO的实验室现场评估认证;22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参加并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荧光定量PCR和VDPV筛查的职能考核。2012年10月9日,WHO通过对中国AFP病例监测质量和结果的评估,宣布中国重新恢复无脊灰状态。结论2012年,PLN运转正常、敏感有效,在AFP病例和环境监测中未发现WPV,为中国恢复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原体污染对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相关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分离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3个省的HFMD相关EV培养物共26份,同时从EV复核率较低的某省送检的HFMD相关EV培养物中,随机挑选18份,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PCR)对细胞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核酸进行检测。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基本多序列比对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随机挑选13个省的EV培养物中,4个省的标本支原体检测结果为阴性,1个省同时检出猪鼻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8个省检出精氨酸支原体。EV复核率较低省送检的18份培养物中均检出牛支原体。结论支原体污染在中国HFMD实验室使用的细胞系中普遍存在,某些支原体的污染,可能降低细胞的敏感性.引起病毒分离率的下降。避免细胞系的支原体污染对提高HFMD实验室网络运转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以提高迁延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0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及对照组82例,对照组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脱水状态,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给予金双歧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参苓白术颗粒口服.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8.41%,对照组84.15%(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体外灭活作用.方法 使用在2008年4月安徽阜阳疫情中分离到的EV71病毒,通过三种体外细胞实验:药物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EV71病毒感染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在利巴韦林注射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中,1:640利巴韦林注射液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在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中,1:8利巴韦林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4 d.在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研究中,1:40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而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体外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护细胞抑制EV71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对于临床上EV71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简便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麻疹病毒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简便快速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检测麻疹病毒核酸,并与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nest-RT-PCR)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比较RT-LAMP方法与nest-RT-PCR方法对吉林省历年麻疹病毒分离株以及临床疑似麻疹咽试子中麻疹病毒核酸检测的检出率.结果 两种方法对23株麻疹分离株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均达到100%.针对18份麻疹病毒分离阴性的临床疑似麻疹咽试子分别利用RT-LAMP和巢式RT-PCR两种方法进行麻疹核酸检测,RT-LAMP方法阳性率为56.52%,巢式RT-PCR方法阳性率为47.83%.结论 RT-LAMP方法比巢式nest-RT-PCR方法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补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病情转归的影响,以避免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6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按指南补铁;试验组也予常规治疗,同时按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早期补铁。观察两组感染控制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21%高于对照组的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P<0.05)。试验组感染控制时间、NBNA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6.71±2.47)d、(77.53±9.11)d、(23.63±8.86)d、(19 829.95±12 855.04)元]等均少于对照组[(10.47±3.68)d、(77.66±8.67)d、(31.03±15.35)d、(28 405.82±15 213.9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8、-3.933、-2.615、-2.636,均P<0.05)。结论早期规范补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病情转归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运转情况。方法对2003~2009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后的各项运转指标进行评价,对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各项实验室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于2003年10月正式建立,含1个省级和9个市(州、地区,下同)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形成了贵州省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快速反应诊断系统。2003年起省级麻疹实验室和9个市级麻疹实验室可常规开展麻疹的血清学检测,2003~2009年贵州省麻疹网络实验室共检测7499份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39.4%,风疹IgM抗体阳性21.0%,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从2003年的1.9%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87.9%。2004起省麻疹实验室开展了麻疹病毒学监测工作,2004~2009年从71例114份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和(或)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到麻疹阳性分离物26例38株,经鉴定18例(株)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2001年起接受国家麻疹实验室及WHO对省级麻疹实验室的职能考核、血清再证实与现场认证,成绩为满分或优秀;2004年起省级麻疹实验室每年组织对市级麻疹实验室进行职能考核和标本抽样复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各项质控指标均逐年提高并达到较高水平。结论贵州省已建立了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风疹快速鉴别诊断和病原学监测实验室网络,并且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鉴定引起2005年山东省兖州市一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并对分离的柯萨奇B5病毒(CVB5)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 从兖州市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期间部分住院患者中采集78份粪便标本和58份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型鉴定;同时对其阳性分离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分子定型,对其中的CVB5进行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亲缘进化分析.结果 78份粪便标本和58份脑脊液标本的病毒分离率分别为38.5%(30/78)和48.3%(28/58).58株阳性分离物的血清型鉴定和分子定型结果显示,其中54株为CVB5,2株为ECHO24,CVB3和CVA9各1株.病原学结果显示引起此次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主要为CVB5.同源性分析显示,CVB5分离株与2002年浙江分离株(Zhejiang/12/02株)在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最近,为97.5%~97.8%;与CVB5原型株(Faulkner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78.3%~78.6%.VP1区亲缘进化树显示CVB5可以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引起本次暴发的CVB5属于基因型D.结论 CVB5是引起兖州市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优势基因型的变迁可能是造成无菌性脑膜炎反复暴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