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儿童秋冬季诺如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广东省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秋冬季急性病毒性腹泻诺如病毒的感染情况、基因型别和流行优势毒株.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NVs),部分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纯化、测序,结合参考毒株相应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NVs的检出率为23.88%(112/469).35株测序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0.4%~100%,均属于GH遗传组.广州市2003年秋冬季测序的11株NVs 5株为GⅡ-4;5株为GⅡ-3;另1株不能确定其型别;2004年测序的11株10株为GⅡ-4;1株为GⅡ-3;2005年所测序的13株均为GⅡ-4.结论 广州市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存在不同基因型NVs感染,以NV GⅡ组毒株为主,其中GⅡ-4型为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扎幌样病毒的检出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腹泻儿童是否存在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感染。方法:在2003年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在南方医院儿科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采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纯化阳性标本PCR产物并测序,然后将其同GenBank中的参比毒株序列比较。结果:收集的169份标本中有1份SLV(CH03354)PCR扩增阳性,检出率为0.5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SLVGⅠ—1群。结论:广州地区存在SLV所致感染,本次实验检出毒株基因型与安徽毒株不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SLV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8年使用风疹疫苗以来风疹疫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风疹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SPSS18.0软件包对泉州市2008-2015年风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泉州市共报告风疹病例1 343例,平均报告年发病率为2.04/10万.病例主要分布于惠安、晋江和南安,占总数的53.90% (724/1 343).3~6月份为风疹发病高峰期,占总数的81.31%(1 092/1 343).发病率居前三的年龄组为l5~、l0~和0~岁组,职业分布主要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占总数的65.97% (886/1 343).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阳性率为74.80% (365/488).含风疹疫苗接种率自2008年以来逐年增高,2012年以来麻风、麻腮风接种率95%以上.结论 泉州市风疹疫苗接种率提高,风疹疫情趋于低流行水平,但应加强对孕前风疹抗体阴性育龄期妇女进行含风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2012—2015年泉州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及AFP专病系统监测情况,为我市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方法,分析2012—2015年泉州市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福建省疾控中心实验室病毒学检测结果等资料。结果 2012—2015年泉州市AFP专病系统共报告471例病例,其中AFP病例250例,非AFP病例221例。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4.79/10万。AFP病例男∶女比为1.8∶1,以1岁年龄组居多,每年各月病例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2012—2015年泉州市无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AFP专病系统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但适龄儿童的免疫工作仍待加强,还应加强系统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临床医生报告AFP病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AFP专病系统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5.
泉州市2004—2007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4—2007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调整防控策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数据,用Excel软件包对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构成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以0岁组发病率最高,1岁组次之,2007年≤2岁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达316.90/10万;发病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中,〈8个月、8个月至2岁构成比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县(市、区)有不同的年龄构成模式。[结论]2006、2007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岁儿童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滿8月龄婴儿及时接种率,适时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泉州市2015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水平,为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及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基础上进一步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对泉州市健康人群进行血清脊灰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共检测1~59岁健康人群779人,抗体阳性率Ⅰ型(96.0%)和Ⅱ型(95.9%)高于Ⅲ型(89.7%);不同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各型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几何均数(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抗体阳性率市区较高(97.1%),Ⅰ型抗体阳性率本地(96.9%)高于外地(91.3%)。结论泉州市健康人群3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及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良好免疫屏障,可有效应对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并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循环。15岁后各型抗体GMT明显下降应引起重视;此外,要加强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起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案例,为今后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个案调查。[结果]患儿在村卫生所出生,纯母乳喂养,出生后第43 d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5 d后发病死亡。采用"疑似预防接种死亡排查原则"进行分析,初步排除死亡与乙肝疫苗接种有关。尸检分析死亡原因:左胸腔、纵膈大出血,休克,缺氧,循环、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在尸检结果报告前用"疑似预防接种死亡排查原则",可及时、科学并客观初步判断死亡与接种疫苗的相关度,这对此类案例的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于2009年11月25日15:40接种甲流疫苗1h后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右膝关节痛等症状,经现场临床医生查体,仅有下腹部轻压痛,右膝关节皮肤稍触及疼痛明显的阳性体征,经双侧内关、足三里穴针炙后,欲吐止,腹痛及右膝关节痛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泉州市2000—2007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发病情况、分布特征及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我市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泉州市2002—2007年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实验室病毒学检测结果等资料。结果泉州市2002—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8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10万。AFP病例男女比为2.6:1,以5岁小年龄组居多,全年各月分布无差异。报告AFP病例未完成OPV基础免疫及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9.8%(18/183)和6.0%(11/183),其中181例为脊灰排除病例,2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2%(176/183),脊灰病毒分离率为4.0(7/176),其中6例为脊灰疫苗株,1例为脊灰疫苗高变异株。75d内随访及时率为99.4%(180/181)。结论2002—2007年泉州市无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但适龄儿童的基础免疫工作仍需加强,还应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