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2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道路伤害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道路伤害流行状况。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疾病负担指标,对我国1990年与2013年间道路伤害疾病负担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结果 2013年我国因道路伤害死亡313 676人,死亡率、DALY率、YLL率、YLD率分别为22.52/10万、1 076.54/10万、971.21/10万和105.34/10万。男性道路伤害死亡率、YLL率和YLD率均高于女性;行人的道路伤害死亡率、YLL率和YLD率均高于其他类型道路使用者;15~49岁人群道路伤害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年龄组。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人群道路伤害死亡率升高了0.54/10万,男性道路伤害死亡率升高了2.34/10万,行人死亡率升高了0.81/10万;我国人群道路伤害DALY率、YLL率和YLD率分别降低了164.21/10万、115.06/10万和49.06/10万。结论 过去20年,我国道路伤害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道路伤害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青壮年、行人是未来我国道路伤害防控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 70岁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为制定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因跌倒死亡数/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标化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标化YLD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标化DALY率等指标,对中国≥ 70岁老年人跌倒疾病负担进行描述,通过比较1990年与2013年相应指标的变化,描述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 70岁人群因跌倒造成的死亡人数、YLL、YLD和DALY分别为4.88万人年、43.96万人年、29.58万人年和73.54万人年;标化死亡率、YLL率、YLD率和DALY率分别为561.71/10万、55.87/10万、373.98/10万和929.85/10万。随着年龄增加,因跌倒造成的疾病负担加重。与1990年相比,2013年跌倒造成的死亡数量、YLL、YLD和DALY分别增加308.80%、161.01%、54.67%和104.47%;男性增幅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3年≥ 70岁人群因跌倒标化死亡率、标化YLL率和DALY率分上升为63.67%、38.54%和73.08%;而标化YLD率下降17.90%。结论 跌倒给中国≥ 70岁人群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与1990年相比,2013年跌倒对中国≥ 70岁人群造成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结合当地伤害预防工作基础,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3家医院共129家医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10年共收集有效病例607 805例,男女性别比为1.88∶1。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0.97%)、道路交通伤(22.56%)和钝器伤(20.37%);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29.84%)、家中(24.24%);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44.35%)、有偿工作(20.05%);伤害病例主要以非故意伤害(88.25%)、轻度伤害(72.42%)为主。结论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收集数量高于2006—2009各年该系统收集的数据量,且伤害监测病例各特征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病例变化趋势及现况特征,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分析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变化趋势及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等现况特征.结果 2006-2013年NISS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一直居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第二位,但占儿童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男女性别比值为1.82,17岁年龄段占10.86%;机动车车祸病例占66.44%,7、8月、周末和17:00-18:00时为高发期,65.42%的伤害是发生在驾乘交通工具时;伤害性质73.53%为挫伤/朦伤,伤害部位33.81%为头部,轻病例占76.42%,伤者74.86%的就医结局为治疗后回家.结论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问题不容忽视,中学高年级男生和学龄前男童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应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现状,为监测数据的利用和解释及监测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统一方案,通过回顾性自查收集2006-2012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监测点伤害监测漏报率、错填率、漏录率、错录率、伤害监测产出数量以及2012年伤害监测专职工作人员数、伤害监测配套工作经费数及伤害监测数据共享情况指标,由慢病中心复核、录入及分析数据。结果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增长1倍。各监测点漏报率和错填率持续降低:72.1%(31个)的监测点漏报率降低、53.5%(23个)的监测点错填率降低;2012年≤10%漏报率和错填率的监测点分别占76.7%(33个)和90.7%(39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省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伤害监测专职人员分别占44.2%(19个)和76.2%(32个)。有27.9%的监测点(12个)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发布过报告,有7.0%的监测点(3个)从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与其他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的监测点仅占30.2%(13个)。结论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质量显著提高且影响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头外伤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对首次在NISS监测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18岁儿童头外伤病例进行分析,了解其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特征。结果 2014年NISS共收集儿童头外伤病例47690例,男童32542例,女童15148例。1~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43.47%)。10月份、18:00是儿童头外伤的高发期。儿童头外伤伤害原因前三位的依次是跌倒/坠落(69.57%)、钝器伤(14.23%)、道路交通伤害(11.01%)。儿童头外伤主要发生在家中(44.98%)、公共居住场所(19.65%)和公路/街道(15.81%)。儿童头外伤发生时的主要活动是休闲活动(77.88%),其次是驾乘交通工具(7.32%),体育活动(5.72%)。2014年儿童头外伤病例以非故意伤害(95.35%)、挫伤/擦伤(71.69%)、轻度伤害(85.27%)、治疗后回家(90.25%)为主。结论 2014年NISS收集的儿童头外伤病例男童多于女童,家中是儿童头外伤发生的主要场所,跌倒/坠落、钝器伤、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儿童头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暴力流行及预防控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暴力流行水平及预防和控制现状,为开展暴力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中的暴力死亡率数据和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数据,分析暴力死亡和因暴力就诊病例的流行特征,梳理我国暴力预防的法律与政策、信息收集能力及暴力干预和受害者服务等工作现状。结果 我国暴力死亡粗率从2006年的1.21/10万下降至2013年的0.65/10万,下降了46.3%。2013年男性暴力死亡率在30~34岁年龄组出现1个峰值(1.42/10万),15岁以前暴力死亡处于较低水平;女性在婴儿、30~34岁以及≥85岁出现3个暴力死亡峰值,死亡率分别为0.84/10万、0.72/10万和1.18/10万,其他年龄段暴力死亡率较低。预防各类暴力的策略分散体现在我国法律、政策中,我国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尚不完善;尚缺乏各类暴力发生率数据;干预服务多基于规模、时间有限的项目开展。 结论 2006-2013年我国暴力死亡粗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防暴力可根据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策略,我国暴力预防和控制可在法律完善、数据收集、服务常规化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60岁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老年人跌倒/坠落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因跌倒/坠落首次在NISS监测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60岁老年人病例,采用全国伤害管理软件统一录入监测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年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41 073例,占该人群全部非故意伤害病例的52.81%,且该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病例性别比为0.77;女性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跌倒/坠落发生高峰时间段是8:00-11:59(占全天病例的33.31%)。跌倒/坠落发生地点构成前三位是家中(55.66%)、公共居住场所(20.52%)、公路/街道(11.64%)。跌倒/坠落发生时活动的构成前两位是休闲活动(68.94%)和家务/学习(16.14%)。受伤部位构成前三位的是下肢(29.28%)、头部(24.40%)、躯干(20.04%)。跌倒/坠落造成挫伤/擦伤为主(45.76%),其次是骨折(29.52%)、扭伤/拉伤(13.28%)。跌倒/坠落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64.20%),随年龄增加,中重度伤害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跌倒/坠落是我国老年人伤害的主要原因,其在老年人群全部非故意伤害中的构成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跌倒/坠落预防应作为老年人伤害预防控制的优先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对孕产妇孕早期、孕中期接受艾滋病检测的影响。方法:在安徽、广东和四川6个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的县区,现场问卷调查2 270名在2011年2月27日~3月20日期间的分娩产妇,同时对其中24名产妇配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产妇和配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传播、PMTCT和艾滋病检测相关知识、政策的知晓情况以及产妇艾滋病检测情况。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对早、中期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的影响。结果:产妇对艾滋病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知晓分别为1 395人(61.5%)和1 288人(56.7%),而对母婴传播途径知晓水平较低,仅668人(29.4%);对PMTCT措施的了解仅有230人(10.1%)。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对早、中孕期检测率影响明显(P<0.01)。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知晓母婴传播途径〔较不知晓,OR=1.393(95%CI:1.120~1.733)〕、知晓感染孕产妇所产新生儿可能感染艾滋病〔较不知晓,OR=1.588(95%CI:1.199~2.104)〕、知晓如何检测〔较不知晓,OR=1.683(95%CI:1.305~2.170)〕、知晓何处检测〔较不知晓,OR=1.629(95%CI:1.306~2.032)〕、知晓孕产妇检测最佳时期〔较不知晓,OR=2.428(95%CI:1.695~3.478)〕,孕早、中期接受艾滋病检测的比例较高。结论:产妇艾滋病、特别是母婴传播相关知晓水平较低,是目前孕早、中期检测比例较低的影响因素之一。应加强面向孕产妇人群的健康教育,推动艾滋病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990-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6中国动物伤害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发生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分析1990-2016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动物伤害、无毒动物伤害和有毒动物伤害疾病负担变化情况,并计算相对变化程度和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年龄标化发生率和DALYs率分别为245.05/10万人和12.73/10万。无毒动物伤害年龄标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毒动物,但有毒动物伤害年龄标化DALYs率与无毒动物无明显差异。1990-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年龄标化发生率和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无毒动物伤害下降趋势比有毒动物明显。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动物伤害发生率和DALYs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14岁组发生率下降趋势最明显,<5岁组DALYs率下降最明显。结论 1990-2016年中国动物伤害疾病负担有明显改善。低龄儿童最容易发生动物伤害,造成的伤残、死亡情况也较为严重,是动物伤害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