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最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学生餐剩饭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699个县中, 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 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 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 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6 778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剩菜剩饭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剩饭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生的剩饭率为54.93%(14 709名), 11.87%(1 743名)的学生每周有6~7 d剩饭, 54.20%(7 957名)的学生剩饭只剩一点点。主食的剩饭率最高(29.78%), 其次为蔬菜和肉类。剩饭的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吃这种食物(3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生(OR=1.19, 95%CI:1.13~1.25)、初中生(OR=1.17, 95%CI:1.11~1.25)、住宿生(OR=1.06, 95%CI:1.00~1.12)、低经济水平(OR=1...  相似文献   
3.
了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2013年学生贫血状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2所,再从每年级抽取1~2个班约40名学生.共纳入分析43 665名学生,采集空腹静脉血或指血,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经海拔高度调整后计算出贫血率.结果 学生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36.2±16.4) g/L,贫血率为14.8%,女生(15.3%)高于男生(14.4%),初中生(17.0%)高于小学生(13.7%),西部(16.8%)高于中部(11.7%),食堂供餐(16.6%)高于企业供餐(13.1%)和混合供餐(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9,82.0,214.8,100.6,P值均<0.01).结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率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982年与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水果摄入量及其变化特征。  方法  以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18 237名与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5 819名6~17岁儿童为对象,分别用称重记账法与3 d 24 h膳食调查法收集儿童食物摄入情况,分析并比较两个年份学龄儿童的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及达到WHO推荐摄入量的情况。  结果  学龄儿童蔬菜摄入量从1982年的300.4 g下降到2012年的185.8 g(Z=45.9, P<0.001);学龄儿童水果摄入量由1982年的28.2 g增加到2012年的45.9 g(Z=36.8, P<0.001)。学龄儿童蔬菜水果总摄入量达到WHO推荐量80%及以上的比例由1982年的42.2%下降到2012年的21.6%(χ2 =809.9, P<0.001)。1982年和2012年,男生蔬菜摄入量均高于女生,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水果摄入量均为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  结论  2012年与1982年相比,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摄入量下降较多,水果摄入量有所增加,2012年与1982年儿童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均不足,建议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儿童蔬菜与水果的消费,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和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及变化特征。  方法  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简称“2012年营养调查”)中参加膳食调查的6~17岁儿童的膳食摄入情况。198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5 d采用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201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3 d采用24 h膳食回顾与3 d家庭油、盐、调味品称重相结合方法收集。  结果  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日平均摄入量由(2 216.5±19.0)kcal/d下降至(1 766.4±30.6)kcal/d(t=45.05, 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3.7±0.4)%下降至(55.5±0.6)%(t=102.10, P<0.001);蛋白质供能比由(10.8±0.1)%增加至(12.3±0.2)%(t=-33.40, P<0.001);脂肪供能比由(15.2±0.3)%增加至(33.2±0.5)%(t=-105.22, P<0.001)。脂肪供能比超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上限(30%)的6~17岁儿童比例由1982年的6.1%增加至2012年的59.8%。  结论  2012年和1982年相比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下降,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引导6~17岁儿童合理饮食,调整城乡6~17岁儿童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6.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剩饭剩菜情况,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及合理就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每所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共抽取25 988名学生.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生餐的剩饭频率、剩饭量、剩饭种类和剩饭原因进行调查.结果 44.5%的学生从不剩饭,20.4%每天剩饭;每天都剩饭的比例初中生(22.9%)高于小学生(18.6%),中部地区学生(21.4%)高于西部地区(19.8%),食堂供餐(21.0%)高于其他供餐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597,-8.463,13.070,P值均<0.01);71.2%的学生只剩一点;剩饭种类从多到少依次是其他(32.1%)、主食(28.2%)、蔬菜(23.7%)和肉蛋类(16.0%);学生剩饭的主要原因是“给的量太大,吃不了”(34.0%),其次是“不喜欢吃这种食物”(32.4%),不同性别、学段、地区、供餐模式的学生剩饭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260,743.333,277.328,164.388,P值均<0.01).结论 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剩饭现象.学校、供餐企业应合力打造健康美味的学生餐,并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教,降低剩饭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国2016学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学校食堂供餐情况,以期为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效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监测地区覆盖699个试点县,每个县从不同供餐模式(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的学校中各随机抽取不低于10%的小学和初中,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监测学校基本情况、食堂供餐等信息,对8 007所有食堂的学校进行分析.结果 学校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分别为67.4%,91.5%和61.3%.寄宿制学校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分别为82.4%,95.6%和82.4%,均高于非寄宿制学校(26.4%,80.4%和2.7%)(P值均<0.01).80.7%的学校学生餐食谱由食堂人员制定,食品安全(94.8%)和营养搭配(91.9%)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由食堂人员配餐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下配餐的学校使用配餐软件的比例为16.0%.结论 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未供应三餐;大部分学校由食堂人员自己配餐,使用配餐软件的比例有限.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食堂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学校食堂供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改善我国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的1 550 969名6~15岁中小学生, 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 测量身高, 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判定学生生长迟缓状况。通过《学校调查表》和《县级调查表》调查相关影响因素。学生生长迟缓情况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学生生长迟缓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5.7%(88 631/1 550 969), 西部地区生长迟缓率(7.1%, 66 167/927 954)高于中部地区(3.7%, 19 511/533 9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生长迟缓率(6.3%, 50 665/803 851)高于女生(5.1%, 37 966/747 1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的学生家长分担餐费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合理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中国22个省726个国家试点县,分别按照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其他供餐3种供餐方式,抽取8 109所小学和初中作为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县、学校基本情况和家长分担餐费状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分担餐费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19年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占全部监测学校的30.2%。在中、西部地区,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比例分别为51.5%,20.3%;在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中、西部学校的学生家长分担餐费的金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78,89.54,P值均<0.01),中部小学生家长分担餐费≥2元的比例为38.7%,西部为4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学段为初中或九年一贯制,供餐模式为食堂供餐或其他供餐,学校规模为大型,营养膳食补助用于午餐,中、高家庭收入水平,中、低监测县投入水平,监测县有其他营养公益项目,监测县工作经费不足的学校家长分担餐费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22,1.51,1.36,1.74,3.74,1.38,11.58,2.40,3.15,1.50,2.12,3.36,1.34,P值均<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校学生家长分担餐费比例较低,可能受经济水平、供餐模式、学校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食堂食物供应中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供应变化趋势,为推进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合理供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从2012—2017年,对中西部22省699个国家试点县,按照不同的供餐模式抽取10%的学校进行监测,计算学校每人每天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供应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并与《学生营养餐指南》(WS/T 554—2017)进行比较。  结果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试点学校供餐的能量和蛋白质每日供应量呈上升趋势,能量从2012年的1 566.5 kcal(1 kcal=4.18 kJ)增加到2017年的1 927.4 kcal,蛋白质从49.0 g增加到61.0 g;脂肪供能比从31.9%上升为34.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逐步下降(F值分别为83.38,128.36,20.27,17.28,P值均 < 0.05)。2017年能量供应量达标率为17.5%,蛋白质供应量达标率为26.8%。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能量和宏量营养素供应仍不合理。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西部贫困农村食堂食物供应的膳食指导,为改善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