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基础医学   6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97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71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细胞治疗是移植医学的新希望。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具有跨胚层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特性,已被用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治疗。MSCs具有向炎症损伤部位趋化的特性,通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影响局部免疫环境来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免疫细胞相辅相成,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作用。MSCs与NK细胞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促进MSCs治疗,本文对NK与MSCs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NK细胞对MSCs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65岁 ,农民 ,因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剧 10h入院 ,接诊前乡镇卫生院B超示胆囊炎 ,胰腺回声增强。查体 :痛苦貌 ,坐卧不宁 ,巩膜黄染(± )。腹部平坦 ,无肌卫及反跳痛 ,右上腹及中上腹部轻压痛 ,未及包块。次日晨腹痛明显缓解 ,彩超示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 ( 78mm× 2 8mm) ,囊壁模糊 ,胆汁透声差 ,内见 3 8mm× 3mm鱼钩状强光带移动 ,胆总管无扩张。 5d后复查B超见胆总管直径约 9mm ,内见 2 1mm× 3mm等号状强回声 ,10d后再次复查B超肝胆未见异常。  讨论 胆道蛔虫病为农村常见病 ,以青少年多见。蛔虫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发病特点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4年来本地区食管癌发病情况,研究其变化规律,为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策略。方法:收集1988年至2001年我院胃镜检查资料,分析了食管癌的变化特点。结果:在41072例胃镜检查中共检出食管癌患者1797例,男:女为1.72:1,平均年龄59.1岁。食管癌检出人数逐年增多,但检出率无显著变化。食管癌高发年龄段呈现从40岁组向50岁组和60岁组漂移的趋势。60岁组发病率最高,50岁组次之。性别和肿瘤部位都与年龄分组无关。食管的中下段是肿瘤的好发部位。女性平均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延迟。结论:食管癌发病率在本地区仍然居高不下,发病年龄推迟,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有关,必须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经典标志物,1963年由Blumberg教授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开始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Au Ag),于1974年被正式命名为HBsAg[1,2]。HBsAg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Blumberg教授并因此项发现荣获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距HBsAg的发现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最初其仅被应用于诊断HBV感染,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发现HBsAg有更为重要的病理意义和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HBsAg越来越为肝病学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6.
王福生 《新医学》2004,35(4):227-227
例1女,57岁.因上腹部胀痛10余日于2003-06-17就诊.偶觉嗳气,无反酸.体格检查:精神可,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饱满,上腹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考《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以及近期国家CDC、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我国最新疫情通报,对全球及我国AIDS最新疫情进行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Ⅰ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1,DC1)、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8名健康献血员外周血进行DC1分离、体外诱导培养及特异性DC1表面标志测定,同时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各项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可诱导出大量的DC1。表达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1a)及MHC-Ⅱ类分子(HLA-DR)的水平均明显降低(患者分别为14.82%±13.32%、18.68%±13.76%、6.33%±4.98%和29.14%±14.00%;正常人分别为76.46%±12.25%、84.38%±9.72%、89.56%±8.96%和92.47%±9.3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01)、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P〈0.01),CD4^+/CD8^+比值高于健康人(P〈0.001),CD16+56+NK细胞低于健康人水平(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值与DC1数量、HBVDNA水平与DC1数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趋势;3例完成6个月仪一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培养产生的DC1数量均升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C1功能低下可能是HCV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HCV持续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加重了丙型肝炎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9.
金波  张纪元  张政  王慧芬  王福生 《肝脏》2008,13(4):310-314
目的 观察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病毒特异性CD8^+细胞(CTL)上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合成4种识别HBV不同抗原表位的五聚体,同时采集16例HLA-A2阳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用五聚体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病毒特异性CTL细胞的频率及其表面PD-1分子的表达特点。同时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和血清HBVDNA检测。结果所有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均表现出多特异性的CTL反应,且PD-1在这些细胞上表达明显上调,显著高于来自同一患者的巨细胞病毒(CMV)和Flu特异性CTL上PD-1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阻断PD-1/PD-L1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恢复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PD-1分子的上调表达与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在HBV急性感染过程中,尤其是在HBV基本被清除后,HBV特异性CTL细胞PD-1分子表达明显升高,有效抑制病毒特异性CTL分泌IFN-γ的能力,后者可能有利于避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遭受更为严重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中国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8个民族人群中HIV-1抗性的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以中国健康人群(2415例),性病患者(259例)和HIV-1感染(217例)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彝族,普米族和佤族健康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在28.13%-29.86%之间,瑶族和汉族人群分别为26.8%和27.81%,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人群介于19.10-20.41%之间,性病和HIV-1感染者中,SDF1-3’A的突变频率分别是27.4%和24.65%。和美国白人相比(约20%),我国汉族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的SDF1-3’A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本项研究报道中国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特点,为进一步研究SDF1-3’A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