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95篇
药学   126篇
  2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更年期综合征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常见并发症,症状复杂,五脏皆有所系;诸医家对病机的讨论集中于肝、脾、肾三脏,治法不一;笔者团队基于乳腺癌发病特点,以古籍经典为启发,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体会,认为肝为气血周流之枢纽,五脏气化之核心,本病虽涉及五脏,但与肝最为相关,肝用失常是其核心病机,肝气郁滞为主要证候;总结出“以肝为枢”的治疗思想,临床诊治中强调调肝为主、气血同治;主要采用疏肝健脾、调气和血的治法,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环境特点,以“形神合一”理论为指导,重视心理康复。本文从病机分析、治法介绍展开阐述,并附临床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性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结果 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结论 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在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2013年收治的10例经TACE 治疗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患儿的全身情况、血AFP值及瘤体体积大小的变化及生存情况。结果患儿10例,男女比例4∶1,发病中位年龄9.5个月(1个月~10岁),10例患儿首诊后均予以1~4次TACE 治疗,其中6例TACE+手术+化疗,1例TACE+化疗,3例在TACE 治疗后放弃继续治疗。介入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均有明显缩减(26.2%~10.00%,平均70.0%),血清AFP值下降明显(28.5%~99.7%,平均83.6%)。所有患儿在接受TACE 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一过性肝功能损害(Ⅰ度3例,Ⅱ度2例,Ⅲ度1例)、轻度骨髓抑制、贫血等不适,未见明显心脏毒性及肾毒性损害。随访时间2~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1个月,1年存活率100%(7/7),2年存活率86%(6/7),3年存活率71%(5/7)。6例患儿在接受TACE治疗后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均接受全身化疗,1例仅经过4次TACE治疗及化疗后肿瘤消失,未行手术治疗,均无瘤存活至今。3例放弃治疗患儿分别于2~8个月后死亡。结论 TACE治疗可作为肝母细胞瘤术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够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血供减少,促进肿瘤包膜增厚,为尽可能完整切除创造了条件,能够改善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上颌第三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萌出中的上颌第三磨牙是否会使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方法选择18~24岁正畸患者18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且随机拔除一侧上颌第三磨牙,两侧其余治疗条件保持一致。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未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2)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的近中移动量为1mm;3)治疗3个月后,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大于拔除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若上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不足,其萌出会对其近中的上颌第一磨牙产生影响,导致其近中移动而丧失支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创伤性截瘫患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创伤性截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认知疗法。分别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自杀评分量表(QSA)、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明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了解认知疗法对创伤性截瘫患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SF-36各维度评分、QS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SA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3.273,3.706,2.644,3.861);SCL-90总评分低于对照组(t=-3.333);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4.136,16.392,11.015,10.205,19.647,15.337,13.092,16.903);SDS评分(t=-11.518)和SAS评分(t=-11.576)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急诊科护士通过认知疗法干预创伤性截瘫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降低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有效方法,评价负载海藻糖对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负载海藻糖红细胞)和对照组(未负载海藻糖红细胞),使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胞内海藻糖含量,检测负载后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负载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在37℃条件下,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摄取随胞外海藻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当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水浴7h,红细胞负载海藻糖可达到有效浓度;且2组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结果显示红细胞在高渗环境中负载海藻糖后,细胞膜结合很少量Annexin-V-FITC,并且破损细胞能被有效清除。结论红细胞37℃孵育7h,胞外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能有效摄取海藻糖,且保持红细胞的理化稳定性和膜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心室间协同性对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应用QRS起点至主动脉瓣达峰时间(AT)、QRS起点至肺动脉瓣达峰时间(PT)及其差值(dT),射血前期和射血时间及其比值(PEP/ET)等超声指标评价27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右心起搏患者的心室间协同性;并以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RBBB组dT较其他组均增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BBB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LBBB组和起搏组左心室PEP/ET值均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P=0.004)。LBBB组各腔室内径均较其他组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与左心室PEP/ET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602,P=0.000。结论心室间协同性与左室收缩功能改变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1例复杂假性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临床工作中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假性动脉瘤一般继发于介入诊断或治疗后腹股沟大血肿。动脉与周围组织有异常的交通,动脉血液经异常通道流入血肿内,通常表现为有压痛的搏动性肿块。据文献报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作为导管介入性检查或治疗后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3%~0.8%。股动脉穿刺部位的医源性假性动脉瘤通常可以用局部压迫、超声指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外科手术方法闭合,现将1例复杂假性动脉瘤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衰血透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 用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多普勒组织显像 (DTI)技术、常规M超声和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法对比观察了 2 3例血透组及 2 8例正常对照组冠脉血流显像和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血透组较对照组冠脉血流显示明显丰富 ,冠脉前降支和后降支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峰速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在血透组异常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 <1,二尖瓣环运动频谱e/a <1;前降支和后降支峰速与左室壁厚度比值、收缩功能指标EF值和二尖瓣环收缩期峰速s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运动频谱在血透组对舒张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74%及 90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衰血透患者冠脉血流明显丰富 ,有舒张功能异常 ,且早于收缩功能异常 ;二尖瓣环运动频谱较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更能敏感地反映左室舒张功能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方法对老年全麻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俯卧位下行腰骶椎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50~80 kg,体重指数≤25 kg/m2;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20例:C组(Vt:10 m L/kg)、LV组(Vt:6 m L/kg)和LV+PEEP组(Vt:6 m L/kg,PEEP:5 cm H2O)。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1)、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2)、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60 min(T3)、气管拔管后脱氧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结果三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V组同时点比较,C组及LV+PEEP组机械通气期间Ppeak、Pmean较高(P<0.05),但LV+PEEP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组及LV+PEEP组Cldyn明显高于同时点C组(P<0.05),但三组患者Cldyn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LV组与LV+PEE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点,LV+PEEP组Pa O2/Fi O2明显高于C组及LV组,A-a DO2低于C组及L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6 m L/kg+5 cm H2O PEEP)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全麻俯卧位脊柱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氧合,提高肺的顺应性,有利于此类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而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