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可视喉镜1~6个月单颅缝早闭患儿经鼻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单颅缝早闭手术患儿80例,男39例,女41例,月龄1~6个月,体重4~8 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大角度可视喉镜组(L组)和小角度可视喉镜组(S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后,L组使用国产大角度可视喉镜,S组使用国产小角度可视喉镜,采用加强型导管行经鼻插管,导管均经柔软管芯塑形成特殊形状。记录声门暴露Cormack-Lehane(C-L)分级、插管次数,计算首次插管成功率。记录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插管前即刻和插管后1 min的HR、MAP、SpO2。记录鼻腔出血、进入食管、咽部软组织损伤等插管时并发症和拔管后声音嘶哑情况。
结果 L组C-L分级Ⅰ级比例明显高于S组(P<0.05),插管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C-L分级暴露良好(Ⅰ级和Ⅱ级)比例、首次插管成功率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 min S组HR明显快于L组、MAP明显高于L组(P<0.05)。S组有1例首次插管时导管误入食管,重新塑形再次插管成功。两组插管时鼻腔出血、咽部软组织损伤和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两种国产可视喉镜均可以用于1~6个月单颅缝早闭患儿的经鼻气管插管,大角度可视喉镜配套使用的镜片弯曲度大且体积相对较小,临床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麻醉药品管理是手术室质量安全的重要管理内容,护理工作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结合既往麻醉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合我院特色的新型药品管理模式,即通过信息系统支撑的麻醉药箱和毒麻药柜的使用,使得毒麻药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护理配合工作也更加方便,高效及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围术期麻醉管理角度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不良事件和麻醉管理安全性关系,试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麻醉方法(静脉全麻、喉罩静吸复合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下1 792例介入治疗术中出现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率、死亡原因及处理等。对可以预知的麻醉高危因素加以强化管理,降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结果:麻醉相关因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3%(65/1792),经及时处理后好转,不影响患儿预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0%(43/1792),其中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0.22%。3种麻醉方法中静脉全麻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12.6%,P=0.000),且危险性高。结论:术前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管理方案,对可以预知的高危因素加以强化,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有效的围术期监测及科室团结协作可以降低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泉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现状及卫生需求,为临床防控、健康教育干预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2—1013年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36例,于首次就诊时采用自行设计的患病现状和卫生需求调查表及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进行调查。根据卫生需求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并于3个月后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 736例患者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68例(占50.0%),267例(占36.3%);患者对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疾病预后的需求较高,分别为98.9%、97.7%、94.7%;就诊3个月后患者精力、疼痛、情感、睡眠、社会活动及身体活动方面评分均低于首次就诊(P0.05)。结论卫生工作者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现状及卫生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防控、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保健和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itrin缺陷导致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99Tc^m-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EHIDA)肝胆显像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男16例,女12例,1~8月龄)经基因确诊、同时行^99Tc^m-EHIDA肝胆动态显像检查的NICCD患儿资料.肝胆动态显像时心、肝、肾按正常时序和强度显影定义为摄取功能正常,肝影模糊和(或)心肾影持续时间延长者为摄取功能差;60 min内肠道显影为排泄通畅,60 min后为排泄延迟,24 h肠道仍不显影为排泄受阻.分析肝胆显像特征与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ALT、总胆汁酸(TBA)等指标间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 28例中,20例表现为摄取功能正常,其中10例排泄通畅,10例排泄延迟;8例表现为摄取功能差,其中4例排泄延迟,4例排泄受阻.与摄取功能正常组相比,摄取功能差组TB和DB明显增高[183.6(128.7~ 280.9) mmol/L和105.5(80.0~ 141.7) mmol/L,135.6(95.7~212.6) mmol/L和73.1(53.9~ 97.9) mmol/L;Z=-2.25和-2.73,均P<0.05].与排泄通畅者相比,排泄延迟者TB、DB和TBA明显升高[分别为137.5(122.0~170.9) mmol/L和81.7(65.7~93.5) mmol/L,96.5(81.1~ 108.0) mmol/L和54.1(45.3~72.6) mmol/L,245.6(183.9~299.2) mmol/L和136.0(73.5 ~163.2) mmol/L;Z=-3.92、-3.74和-2.57,均P<0.05];排泄受阻者TB[262.0(152.1 ~ 542.8) mmol/L]和DB[192.7(118.1~407.2) mmol/L]更高(均Z=-2.82,均P<0.05).与排泄延迟组相比,排泄受阻者ALT明显增高[71.5(48.5~144.8) U/L和20.0(16.5~27.7) U/L;Z=-2.66,P<0.05).结论 ^99Tc^m-EHIDA肝胆显像可反映NICCD患儿肝脏摄取和排泄功能受损的状况,摄取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出现排泄受阻的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刮痧与握药法辅助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1例营养不良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刮痧联合握药法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刮痧联合握药法辅助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子宫肌瘤术后切口痛的影响及其镇痛效果.方法 将120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氯胺酮)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各60例.两组在切皮前30 min分别静脉注射0.6 mg/kg氯胺酮或者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h、3h、6h、8h、12h、24 h及48 h的疼痛情况,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其疼痛程度,测量术后24h、48 h及72 h患者切口机械刺激痛.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值和切口疼痛敏感区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全身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其镇痛效果明显,是一种良好的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8.
ABCB11缺陷病     
李丽婷  王建设 《肝脏》2012,17(7):507-509
遗传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肝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ABCB11缺陷病等一系列遗传因素引起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被发现和认识.ABCB11缺陷可引起几种临床表现不同的胆汁淤积,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BRIC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以及药物性胆汁淤积症(DIC).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缺血预适应心肌内源性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假手术组和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组大鼠的心肌总蛋白质。结果在假手术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上展示704±27个蛋白质点,而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组展示778±35个蛋白质点。经凝胶图像分析找到的差异蛋白质23个,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2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应激反应蛋白、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调节蛋白、结构蛋白等。结论这些差异蛋白可能通过其分子伴侣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能量代谢等发挥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单次尿铜比值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怡  王晓红  朱启镕  王建设 《肝脏》2007,12(5):374-376
目的探讨单次尿铜比值测定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正常儿童24小时内多次尿标本的铜肌酐(Cu/Cr)、铜/锌(Cu/Zn)比值,了解其稳定性;收集15例肝病患儿(其中2例WD)的晨尿和24h尿,研究单次尿Cu/Cr、Cu/Zn值与24h尿铜相关性;测定9例初发WD患儿和22例其它肝病患儿的单次尿铜比值和24h尿铜,研究其诊断儿童肝病中的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例正常儿童24h内尿Cu/Cr值和Cu/Zn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5%、9.3%。单次尿Cu/Cr值和Cu/Zn值与24h尿铜的相关系数分别0.767和0.891(P<0.001)。24h尿铜定量诊断WD的敏感度55.5%、特异度77.3%;晨尿Cu/Zn值的敏感度77.8%、特异度86.4%。结论单次尿铜比值1d内波动小,尿Cu/Zn值与24h尿铜定量相关性好,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望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WD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