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达的制造业使东莞市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截至2012年末,东莞常住人口达829.23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达642.21万人[1].作为这座城市的庞大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在为该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身体健康却得不到保障.为此,通过调查该人群的健康现状及其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发现健康隐患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神经系统的常见和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其中病死率平均10%~15%,带来了沉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4%~10%复发,复发  相似文献   
3.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上下均大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佛山市里水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东北部,紧邻广州,辖区面积148.28 km2,虽然行政区划是镇,但地处珠江三角洲,且是工业重镇,辖区内中小企业多,流动人口密集,湖北籍人员超过2万人。随着春节结束,不少企业复工复产,许多外来人员返回里水,在楼盘、工厂、企业等地聚集,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然而截止2020年3月5日,佛山市里水镇仅有10例输入性病例,实现本地“人传人”新冠肺炎“零记录”。成功阻断病毒在社区的传播,得益于里水镇布局多时的基于“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区域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南方医科大学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资源配置为基础,通过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按照“医防融合”的目标统筹社会行业力量,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在此次疫情时期构建全覆盖的新冠病毒肺炎社区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全科医生的积极作用,有序有效开展社区疫情防控,主动高效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减轻政府防控压力,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并为区域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医疗卫生保障,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海区2个街道6个镇共17124户中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人体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体质指数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6%、23.8%、34.1%和42.7%;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3%,24.2%,33.8%和43.5%;除男性体型偏瘦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群(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BMI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485(1.319~1.672)、1.827(1.536~2.191)、2.849(1.659~4.893);中心性肥胖女性BMI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642(1.112~2.425)、1.530(1.363~1.717)、1.644(1.299~2.080)、3.529(2.001~6.225)。结论 BMI与WC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高血压风险预测价值;应将腹型肥胖尤其是全身性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的人群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母亲的性格、烟酒嗜好及怀孕时健康情况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为早期预防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发生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39例确诊病例和与之相匹配的139例正常儿童采用自制的母亲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t检验,进一步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x2检验、t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性格内向急躁(P=0.006,OR=1.745,95%CI:1.170~2.605)、怀孕时情绪不稳定(P<0.001,OR=6.188,95% CI:2.404 ~ 15.934)、羊水不正常(P =0.005,OR=17.619,95% CI:2.353 ~ 131.927)是儿童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怀孕年龄(P=0.035,OR=0.908,95% CI:0.830 ~0.993)是保护因素.结论 女性应该选择适当的生育年龄进行生育,且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行必要的产期检查确保胎儿在腹中健康发育,预防胎儿在儿童时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六所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现状, 探索导致教师疲劳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河南省6 所中专卫校的434名专职教师为调查对象, 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I)>、、<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测定职业压力、疲劳程度、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等研究指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录入和分析. 结果教师的总体疲劳发生率为40%;35~54岁年龄组的教师疲劳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55岁以上年龄组,且35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与35岁以下年龄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教师疲劳感高于女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周学时、消极应对、工作压力等. 结论教师的疲劳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应给予关注,减轻对教师的压力,学校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提高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2007年河南省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由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统一部署建立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师河南大学培养培训基地.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基地充分整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重点抓好7个环节,使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等卫生学校教师疲劳现状。方法以河南省6所中等卫生学校的434名专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I)》、《WHO-5生活质量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测定其职业压力、疲劳程度、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等研究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和通径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多维度关系。结果教师的总体疲劳发生率为40%;35~54岁年龄组的教师疲劳程度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年龄组,35岁以下年龄组与其它两个年龄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疲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消极应对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结论中等卫生学校教师极易产生疲劳,而生活质量与疲劳呈负相关。要提高教师的积极应对能力,降低消极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9.
由于女性生理特点及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女工的健康更容易受到损害,女工健康问题突出。通过健康促进、女工保健服务团队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女工的基础职业卫生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增强女工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女工的生殖健康,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女工职业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利用者对其服务项目的利用及知晓情况,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广州市两家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利用者(≥18岁)进行拦截调查,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服务利用者主要为在校学生(占41.1%)和离退休教职工(占42.9%);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主要为急性病诊治(占51.5%)、开药(占27.9%)和慢性病诊治(占23.6%);对各项服务的知晓率高低不一,最高为体检(为95.4%),最低为戒烟指导(为22.6%);服务利用者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程度较高,需要就诊或咨询健康问题时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占71.3%,固定来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占80.7%。结论高校社区卫生的服务人群具有特殊性,要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应加大社区卫生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居民对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及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