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粒棘球蚴囊的内外囊连结紧密,外囊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内的新生血管以肝侧较多,而在寄生虫侧未发现任何管样结构;外囊含有DNA、R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酚类物质、网状和胶原纤维等成分;内囊除上述生化物质外,还示有钙质小体及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层内DNA、RNA、蚤白质结合的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以及碱性蛋白质的影响仅见于7及14天。亦以甲苯达唑组的较为显著。停药后,上述变化的恢复时间,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的分别为14~30及30天,而甲苯达唑组的则需90天。  相似文献   
3.
囊型包虫病综合性防治试点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在新疆北部囊型包虫病流行区,开展以包虫病防治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考核和评价预防控制效果,探讨现阶段适宜于这一地区的包虫病预防控制模式。方法选择地理条件、生产类型和民族组成诸方面有代表性的乡为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实施健康教育、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对居民进行包虫病普查、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对家犬皮下埋植吡喹酮缓释药棒控制传染源作为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以预防包虫病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7岁儿童血清抗体水平调查结果、1岁龄绵羊包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和家犬粪抗原检测结果等为监测指标,考核和评价预防控制包虫病的效果。结果在试点第3年末进行考核的结果为:居民对预防包虫病的四项基本知识和感染包虫病的风险行为的知晓率提高了30%-70%;7岁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从试点前的28%-37.7%下降至8.0%-16.0%;绵羊包虫病患病率从50.6%下降为13.6%;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从19.5%-43.2%下降至1.0% -1.98%。3个试点县中有2个县通过有偿服务的收入支付防治工作的开支后略有节余。结论试点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次执行的在政府主导下,以健康教育为先导,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推行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模式具有支撑技术先进、高效;指标明确,易于掌握和操作;适应性强;深受群众和干部的欢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预防控制效果并实现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小牛血清-RPMI 1640中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经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20μg/ml作用3~5d后,其死亡率分别为42.4~64.2%和40.6%。用囊液培养原头节时,两种药物的效果更差。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与低浓度的吡喹酮合并应用时,原头节的死亡率较两药单用的明显增加。小鼠1次口服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1g/Kg后4h,其血清具有较强的抗原头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对 4 9例肝囊型包虫病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治疗组 31例为经过不同时间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病人。对照组 18例为未经任何治疗的病人。以外科手术、粗针穿刺抽吸和常规细针穿刺的方法采集包虫囊内容物观察其性状。囊壁组织石腊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收集原头节通过镜下形态及活动的观察、染料排斥试验、犬胆汁激活试验及接种小鼠腹腔 6个月后剖检观察有无包虫囊生长的方法判定囊内原头节的死活。结合 CT及 B超影像特征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 治疗组病人中87.1% (2 1/ 31)的包虫囊 B超影像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变性 ,育囊率为 2 2 .6 %。对照组病人包虫囊的 B超影像显示退行变性的占 11.1% (2 / 18) ,育囊率为 6 1.1%。治疗组判定为痊愈的 15例病人的育囊率为 13.3% (2 / 15 )。疗效标准与 B超影像反映的包虫囊变性死亡的过程一致 ,与寄生虫学和囊壁组织学变化趋势相符。177例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肝囊型包虫病病人的转归证明了这一标准的可靠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以 B超影像为基础的肝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指标反映了包虫囊在药物作用下从正常生长到变性死亡的过程 ,是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疗效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沙鼠耳组织有都兰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用生态学,寄生虫与昆虫宿主的相容性等方法,确定了都兰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为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并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查见婴儿利什原虫,本文初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7.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21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验证新剂型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1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 10 m g/ (kg· d)和 12 .5 mg/ (kg· d)两种剂量进行治疗。服药 3个月复查 1次为 1个疗程 ,各疗程之间不间断连续用药。以 B超影像特征为主判定疗效 ,观察不同疗程的效果。以停药时的检查结果为近期疗效。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结果为远期疗效。 结果 两个剂量组共 2 12例患者的平均近期疗效 :治愈率为74.5 % ,有效率为 99.1% ,无效率为 0 .9%。平均远期疗效 :治愈率为 83.1% ,有效率为 89.3% ,无效率为 0 .6 % ,复发率为 10 .2 %。以 12 .5 mg/ (kg· d)连续治疗 9个月的疗效较好。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良好。 结论 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超过当前包虫病药物治疗的最好水平 ,疗效稳定可靠 ,不良反应轻微 ,可成为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使用不同抗原的包虫病间接血凝试验方法的实验结果。采用高浓度戊二醛化和1/20000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用绵羊肝包囊液粗抗原和部分纯化抗原致敏。用包虫病人血清进行方阵滴定,包囊液粗抗原,亲和层析抗原、Oriol氏法纯化抗原和Burstein氏法纯化抗原的最适致敏浓度分别为250、25、25和6.25μg/ml。血清终点稀释度的倒数皆为1024。用包囊液粗抗原对1295名健康人血清做间接血凝试验(IHA)结果,抗体滴度≥64者仅6例(0.46%)。95例牛肉绦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1.05%(1/95)。这种致敏红细胞的冻干制剂,在室温下存放18个月后,仍保持稳定。囊液粗抗原、亲和层析抗原、Oriol氏法纯化抗原和Burstein氏法纯化抗原致敏红细胞,对47例包虫病人血清做IHA结果阳性率各为91.49%、44.68%、76.59%和85.12%,阳性血清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分别为389.29±2.55、247.69±4.20、271.21±2.45和343.65±2.43。29份囊虫病人血清IHA的结果为囊液粗抗原致敏红细胞的阳性率为27.5%,阳性血清的几何均值为128。其他三种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均为阳性。说明三种纯化抗原致敏红细胞与囊虫病人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根据本项实验结果建议将Burstein氏法纯化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的间接血凝试验做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病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 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名词行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习的病理变化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1966年4~5月从新疆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的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液和死亡病例的肝、脾、肾及淋巴结等脏器组织标本和牧场中采集的亚洲璃眼蜱成虫标本接种4日龄以内的新生小鼠(乳鼠),结果共分离出14株病毒。标本经脑内和腹腔联合接种乳鼠后6~10天之间出现典型症状,包括:惊跳、弓背、痉挛、继之出现迟纯、软弱、平衡失调、侧卧、拒乳、皮肤苍白而死亡。在乳鼠中连续传代3次后,潜伏期缩短为5天,发病规律,可稳定传代。乳鼠脑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可达6.78logLD50/0.01mL。新生金地鼠在接种急性期病人血液标本后可出现症状和死亡。新生大白鼠用从病人分离的病毒进行脑内和腹腔接种后出现典型症状并死亡。豚鼠在腹腔接种病人急性期血液标本后出现轻度症状。取其心血接种乳鼠后可使乳鼠发病。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豚鼠血清中均可测出较高滴度的补体结合抗体。1岁龄绵羊在皮下接种10%感染乳鼠脑悬液后仅出现轻度不适,但用此绵羊的血液接种乳鼠可使乳鼠发病死亡。绵羊的病毒血症至少可持续6天。通过绵羊的病毒在乳鼠中的潜伏期缩短为4天,滴度升高,10-6稀释度可使乳鼠全部死亡。病毒可通过蔡氏滤器EK滤板。可被低浓度甲醛灭活。1/10氯仿、20%乙醚在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