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去水卫矛醇(dianhydrogalactitol,DAG)诱导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一般毒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斑马鱼胚胎进行相应的分组暴露给药,采用幼鱼的自主运动反应、光照刺激反应等试验观察DAG对斑马鱼神经及行为的影响;通过脑部组织病理学检查、吖啶橙染色,观察DAG对斑马鱼脑部的组织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斑马鱼幼鱼体内多巴胺神经元相关基因(DAT、TH、GCH1)及神经抑/促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DAG在20,40,75 mg·mL-1下能明显抑制斑马鱼的自主运动,且自主运动抑制率呈现明显的浓度相关性;DAG在20,40,75 mg·mL-1下对斑马鱼反应速度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反应能力下降率呈现浓度相关性;DAG各浓度组斑马鱼脑组织形态变小,但组织结构均未见显著异常;采用吖啶橙染色检测斑马鱼整体胚胎细胞凋亡情况,发现给药组头部绿色荧光比对照组明显,说明细胞凋亡增多,且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与表观一致;DAG在75,150,300,425,600 mg·L-1下可导致斑马鱼幼鱼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基因DAT、TH、GCH1的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Bax/Bcl-2的RNA相对表达量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上升。结论 高浓度DAG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具有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MSCT曲面重建肠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肠管成像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肠道病变患者,十二指肠腺癌3例,空肠脂肪瘤1例,回肠淋巴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腺癌4例,回肠及结肠Crohn病1例,结肠腺癌19例,结肠淋巴瘤1例,直肠腺癌11例。采用10mm层厚层距行全腹部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轴面源像(ASI),传输至AW4.0诊断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局部肠管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肠管图像,再沿肠管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结果:CPR肠管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均清楚地显示肠道病变。结论: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肠管图像,CPR肠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肠道病变,是对轴位CT图像一种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12/2005-04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医院行桥血管多层螺旋CT检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12例,其中1例相隔1年后复查,共13次扫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十六排八层螺旋CT机,采用snapsho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CT图像重建后处理,重建出各主要血管及桥血管。分析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通畅性,评价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13例次患者的22支桥血管多层螺旋CT均能很好显示,其中17支桥血管开通,5支桥血管未开通(完全闭塞)或有不同程度狭窄。13例次患者原供血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管壁钙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全面地显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存活状态,直接无创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桥血管开通和狭窄的评价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尺桡神经范围较长,其病变类型亦多,常见的如外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慢性疾病相关病变及炎症性病变等。尺桡神经病变严重影响上肢感觉,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常规依靠临床病史、体征及电生理检查等诊断[1],X线、超声及CT检查技术能力有限。磁共振成像属无创检查,且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外周神经病变诊断。而常规磁共振检查序列较难显示尺桡神经全貌,且易受周围软组织干扰。1992年[2]磁共振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颈内动脉造影解剖及Willis环变异.方法 对50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经股动脉途径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血管解剖细节.Willis环变异包括血管发育不良(22.4%),单侧双大脑中动脉(20.4%),后循环不对称者(16.3%),完整对称的Willis环仅占40.8%.此外,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者占30.1%.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选择性颈内动血管造影结果可靠.熟悉兔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变异Willis环,有利于建立更加稳定的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6.
急诊介入动脉溶栓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动脉溶栓疗法不仅有高的再通率和相对安全性,而且其最大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溶栓时间窗,使很多即将失去治疗时机的病人又重新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当前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是动脉溶栓疗法发展的基础。就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影像学评价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读片窗     
患者女,75岁。因肛周会阴部疼痛不适20天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史7年,其子曾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体检:双下肢肌力5级,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5.5mmol/L,余无异常。盆腔CT检查:盆腔内骶椎右前方见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图1),密度尚均匀,边缘不光整,增强后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图2)。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患者41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28例,克罗恩病13例。比较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X线、CT、核磁共振(MRI)及其他影像学表现。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X线、CT、核磁共振(MRI)及其他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需谨慎鉴别。结论任何检查方法在诊断炎症性肠病时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作为MRI对比剂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分布变化情况,探讨其用于分子靶向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200±20)g,鼠龄3个月。按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实验组25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予质量浓度0.1mg/mL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溶液自由饮用,对照组饮用灭菌0.9%氯化钠溶液。于给药后20周先进行MRI平扫,再注入SPIO后1、24、48、72、96h分别行MRI增强扫描,每一时段5只。同理,空白对照组每一时段取2只。分析MRI图像,取血液标本进行肝功能测定,取肝脏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和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大鼠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130.43±8.83)、(415.00±55.44)U/L]较对照组[分别为(39.57±7.25)、(132.93±39.03)U/L]显著升高(P<0.001)。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注入SPIO后1 h,各序列上肝脏组织信号明显下降,24 h肝脏组织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达到最大,48、72、96 h后均下降,各时段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20周肝癌组织,注入SPIO各时段其信号无明显变化(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蓝染的Kupffer细胞数在24 h达到最多,后逐步减少;部分高分化肝癌组织散在少许蓝染的Kupffer细胞,低分化肝癌组织内无蓝染细胞。不同肝脏组织SPIO增强后MRI各序列信号变化与组织中蓝染的Kupffer细胞数呈线性相关趋势,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正常=0.927,r肝硬化=0.912,P<0.01)。结论通过MRI扫描动态观察SPIO分布变化情况,不仅可用于肝脏恶性病变的检出,而且具有将SPIO作为MRI对比剂用于分子靶向成像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阵列线圈使用SPACE-STIR序列对臂丛神经显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颈椎MRI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3岁;无臂丛神经病史和相关临床症状。5例外伤后临床怀疑臂丛神经受累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7-54岁,中位年龄41岁。使用3.0TMRI对患者行MRI检查。采用横断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及冠状位SPACE-STIR序列,观察各序列中臂丛神经图像显示的情况及其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检查中对同一被检者仅使用颈椎线圈和使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相控阵线圈各检查1次,检验两种方法臂丛神经远端清晰显示率。结果30例颈椎检查者共60侧臂丛神经.使用颈椎线圈T1WI上臂丛神经显示优良率为50%,T2WI为52%,SPACE-STIR为70%;颈椎联合体部阵列线圈T1WI上臂丛神经显示优良率为67%,T2WI为77%,SPACE-STIR为97%。SPACE~STIR序列优于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使用颈椎线圈联合体部阵列线圈臂丛神经远端清晰显示率为93%,而单独使用颈椎线圈清晰显示率为5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P〈0.05)。5例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结果MRI示神经连续性中断。结论联合线圈成像结果对臂丛神经显示较单个线圈全面、清晰,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特别是远端更有优势。联合常规T1WI、T2WI序列更能有效、全面地显示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