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广东省广州、佛山及珠海3个城市的大气污染二氧化氮(NO2)对居民每日死亡效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2016年广州、佛山及珠海3个城市的每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资料数据和居民的每日总死亡数据,对数据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并通过Spearman分析其相关关系,最后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对3个城市的NO2日均浓度及每日总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广州、佛山及珠海市的大气污染物NO2日均浓度分别为46.4、48.4、33.1 μg/m3,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80 μg/m3)。广州市大气中NO2日均浓度对当天、滞后1、2 d的每日总死亡人数、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佛山市滞后1、2 d的NO2日均浓度对居民每日总死亡人数及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广州和佛山市均表现出滞后1 d时效应最大。滞后2 d的NO2日均浓度对广州市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有影响(ER=1.38)。结论 大气污染物NO2浓度的上升会引起居民死亡风险的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昆明、长沙、广州和珠海四城市温度在不同滞后日对心脑血管疾病(ICD一10:100~199)死亡的影方法法收集四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不同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分析低温、中间温度、高温在不同滞后期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效应,并用一般线性阊值模型评估温度对死亡的累积冷热效应。结果四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呈非线性,四城市居民最小死亡风险对应温度分别为长沙22.0 oC、昆明20.0℃、广州26.0℃、珠海25.5 c(:;在研究滞后期问内低温所致最大累积死亡风险值(95%c,)四城市分别为1.858(1.089~3.170)、1.537(1.306~1.809)、2.121(1.771~2.540)和1.934(1.469~2.548),高温分别为1.100(0.816~1.483)、1.06l(0.956~1 177)、1.134(1.047~1.230)和I.259(1.104~1.436)。温度当天热效应大于冷效应,但随着滞后日增加,热效应迅速下降,而冷效应急剧上升,并持续至3~4周。结论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以低温的影响更显著。冷效应持续时问长,热效应趋短暂急促。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男性吸烟对其肺功能及体内多环芳烃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性居民吸烟对其肺功能以及体内多环芳烃代谢物水平的影响。方法2012年7月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广州市黄埔区和增城市各抽取1个社区中45岁以上的男性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包括问卷调查、晨尿中10种羟基多环芳烃浓度检测和肺功能检测。采用协方差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吸烟、肺功能以厦尿液中羟基多环芳烃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4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1,30±9.73)岁,其中吸烟者94人(66.20%)。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吸烟者肺功能指标1秒率(F=6.84)、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5.52)和最大通气量(F=4.54)低于不吸烟者,且尿液中1-羟基萘(F=10.21)、2-羟基萘(F:8.74)和2-+3-羟基芴(F=4.11)浓度高于不吸烟者(P〈0.05或P〈0.01)。2-羟基菲、3-羟基菲、4-羟基菲、1-羟基芘与峰流速呈负相关(β:-6.34、-6.39、-5.44、-5.03),2-羟基萘与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呈负相关(β=-5.91),1-羟基萘、2-羟基萘与最大通气量呈负相关(β=-2.85、-3.11),均P〈0.05。结论广州地区男性居民吸烟可降低肺功能并增加多环芳烃的内暴露水平,体内多环芳烃增加与肺功能下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风险评估与预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广东省各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输入风险,并进行短期风险预警。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其他各省报告病例数及百度迁徙指数,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的累计疫情输入风险指数,对输入风险指数与病例报告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滞后时间,最后根据风险指数划分疫情输入风险等级。结果 广东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 347例,90.0%的病例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平均每天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为44.03。在各市的输入风险来源中,湛江市的最大风险来自海南省,其他市均来自湖北省,广东省的相邻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广东省滞后4 d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与每日新增病报告例数的相关性最高(r=0.73)。各市累计4 d的风险预警显示,未来4 d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惠州市具有高输入风险,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38.85、21.59、11.67、11.25、6.19和5.92,最高风险仍来源于湖北省。结论 广东省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湖北省和广东省的邻近省份是输入疫情的主要省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空气中PM2.5对人群急性咳嗽的短期效应。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7个社区进行居民环境与健康问卷调查,询问调查对象过去2周急性咳嗽症状的发生情况,同时收集各社区对应时期每日空气污染和气象资料。采用二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7个社区居民急性咳嗽症状的发生与近期PM2.5暴露水平的关系。 结果 共调查7 151人,其中223例(发生率为3.12%)在调查日过去2周出现急性咳嗽症状。PM2.5暴露对社区人群急性咳嗽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短期效应,效应持续时间为7 d。其中PM2.5滞后1 d的健康效应最大,PM2.5每升高10 µg/m3对应的OR值为1.21(95% CI:1.06~1.37);PM2.5滑动平均0~4 d的效应最大(OR=1.19,95% CI:1.05~1.37)。人群分层结果显示,女性(OR=1.25, 95%CI:1.04~1.50)发病风险高于男性(OR=1.10, 95%CI: 0.9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M2.5可短期内增加当地居民急性咳嗽的风险,而且女性发生急性咳嗽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PM2.5和O3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选择广州、佛山和珠海市为研究点,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2015—2017年3个城市3家三甲医院的每日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数据,从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获得每日大气PM2.5和O3浓度数据,从广东省气象局获得每日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分析PM2.5和O3平均浓度上升10 μg/m3引起的超额风险(ER)及PM2.5和O3的交互作用,并采用Meta分析对多城市的结果进行合并。结果 2015—2017年,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引起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的ER分别为2.45%、0.64%和0.95%; 3个城市大气PM2.5和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引起的合并ER分别为1.34%(95%CI:0.25%~2.43%)和-0.17%(95%CI:-0.47%~0.14%)。O3对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存在修饰效应,其中在O3浓度低时PM2.5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最高,ER为4.19%(95%CI:1.82%~6.56%);而PM2.5对O3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的修饰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大气PM2.5可增加居民的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O3对其存在修饰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R语言在公共卫生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统计分析、可视化和交互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情况下,原始数据并不十分规范,难以直接进行分析和利用。因此,数据管理是分析工作的基础,规范的数据将会使得R语言的应用更加高效和便捷。本文对R语言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1-3],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常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2004—2005年广东省居民意外交通伤害死亡状况及其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以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登记系统数据和交通伤害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广东省抽取12个调查点,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居民交通伤害死亡情况,通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评价交通伤害死亡的疾病负担。结果2004-2005年广东省居民意外交通伤害死亡3237例,交通伤害死亡率为2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1/10万,占伤害死亡的41.9%(3237/7721),占总死亡的3.2%(3237/99919)。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农村(21.9/10万)高于城市(16.3/10万),男性(29.2/10万)高于女性(11.0/10万)(均P〈0.01);交通伤害死亡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段,占全部交通伤害死亡的71.3%(2308/3237)。交通伤害死亡的主要人群是行人、骑摩托车者、骑自行车者,分别占交通伤害死亡的41.9%、20.1%、3.2%。12、1、2月的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较多,分别为292、317和281例,占全年交通伤害死亡的9.0%、9.8%、8.7%;另一个高峰是夏季的6、7、8月,死亡人数分别为266、293和284例.占全年交通伤害死亡的8.2%、9.0%和8.8%。2004-2005年广东省因交通伤害死亡造成的YPLL为10.2万人年,YPLLR为674.2/10万,交通伤害死亡YPLL占伤害死亡YPLL的44.3%;其中农村和城市分别为7.7万人年和2.5万人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4万人年和2.7万人年;15—29岁年龄组损失最高(3.8万人年),占该年龄组伤害YPLL的55.9%;30—44岁年龄组次之(3.4万人年),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YPLL的49.3%。结论交通伤害死亡是广东省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仅危害青壮年人群健康和生命,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