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3月20日,广州发生了本年度第一宗毒蕈伞中毒事件。本事件为四川来穗务工人员在白云山公园采摘并食用致命白毒伞毒蘑菇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及分析因井水亚硝酸盐污染自来水管网导致中毒暴发事件的原因。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现场调查资料和水质检验结果分析事故。结果事故工厂生产工艺需用大量亚硝酸钠和水,生产区有一工业用井水,生产区内井水亚硝酸钠严重超标,井水管道与镇自来水管网相通,事故原因是井水亚硝酸钠污染自来水引起的19例人员亚硝酸盐中毒。结论工厂违反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擅自将井水管道与镇自来水管网相连接,有关部门缺乏对工厂饮用水安全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登革热病毒3型(DENV - III)毒生物学来源,为本地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线数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网络收集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DENV - Ⅲ病例,对患者急性期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发生树重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4株DENV - Ⅲ型毒株,株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7.3%(97.6%~99.4%);泰国输入的分离株属于G - I型,与印度尼西亚2016年分离株的距离最近;其余3株分离株属于G - Ⅲ型,在进化树上处于同一分支,分别与老挝、巴基斯坦和新加坡分离株的距离最近;经过比对,4株分离株和13株参考株的E蛋白区域有18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NS1蛋白区域有7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NS5蛋白区域有21个氨基酸位点出现替换。结论 广州市2018年输入型DENV - Ⅲ毒株分属于2个不同的基因型亚群,在进化上距离较远,抗原性差异较大;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特征分析,逐步完善周边地区的病毒特征信息,为防控工作提供生物学溯源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特征及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来源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1日,广州市共报告36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347例(占96.1%),无症状感染者14例。病例以外地输入为主,占73.2%,其中80.3%为湖北省输入(204/254)。63.7%的病例与聚集性疫情关联,且以家庭聚集为主(占85.1%)。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占78.1%),其次为干咳(占45.9%)。93.9%的病例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仅1例死亡。男性、高龄、职业为离退人员、自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和发病前14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等因素与重症型病例有关(P<0.05或P<0.01)。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以湖北省输入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家庭聚集性疫情多发,但尚未发生社区传播,提示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地区采取加强主动排查、严格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7.
一起重大食物中毒调查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广州大学城发生一起重大食物中毒暴发,发病人数多(达206例),涉及A、B、C3所大学,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恐慌,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为确定本次中毒暴发,找出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广州市2007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收集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按季节、月份、致病因素、就餐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食源性疾病事件59起,病例691例,死亡2例.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和病例数最多,共33起,病例474例,分别占总数的55.93%、68.60%;有毒动植物性7起,病例38例,死亡2例,分别占总数的11.86%、5.50%、100.00%;化学性5起,病例60例,分别占总数的8.47%、8.68%;原因未明14起,病例119例,分别占总数的23.73%、17.22%.结论 广州市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