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细胞增强结合蛋白1(AEBP1)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Oncomine数据库对结肠癌中AEBP1表达情况进行分析;GEPIA、ualcan数据库对AEBP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分析AEBP1在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在HCT116细胞过表达AEBP1建立过表达细胞系,在过表达细胞系中对AEBP1进行敲降。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EB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AEBP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结肠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AEBP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AEBP1的结肠癌细胞AEBP1、β-catenin、cyclinD1、c-myc、E-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水平。结果:结肠癌组织中AEBP1表达增加。高表达AEBP1与结肠癌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负相关,高表达AEBP1与结肠癌患者肿瘤分期、淋巴转移相关。过表达AEBP1后,HCT116结肠癌细胞增殖加快,克隆形成数增加、Transwell迁移细胞数增加,在过表达细胞中敲降AEBP1后得到相反结果。过表达AEBP1后β-catenin,cyclinD1,c-myc,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结论:AEBP1在结肠癌中高表达并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EMT进程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HIV感染风险评估模型,为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类滚雪球法招募MSM,问卷调查人口学、行为学等信息并进行HIV、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MSM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运用健康风险评估法计算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分值,评估个体感染HIV的概率。结果本研究筛选出MSM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是年龄≥25岁,第一次性行为年龄≥18岁,性取向为同性恋,主要交友场所为酒吧、浴池、公园等,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和多性伴行为,最近1年患有性病,梅毒结果为阳性;保护因素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本地居住达到2年及以上,性角色中主动组,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等。对个体和人群进行危险分值评估,人群平均危险分值为3.58,HIV检测结果阴性组和阳性组的分值均数分别为13.39和38.36(P0.05)。不同危险分值组别(-15~0、1~15、16~30、31~45、46~60)的HIV感染率分别为3.54%、8.79%、13.92%、24.73%和26.67%,呈逐渐升高趋势。模型AUC=0.675,95%CI为0.637~0.712(P0.05);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65.1%,一致率为65.4%。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能快速评估个体感染HIV的概率,是个体化的HIV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南京地区近5年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YMSM)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率,分析YMSM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2013-2017年南京市MSM人群横断面调查研究,筛选其中16~24周岁YMSM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调查的YMSM共1 029名。以未婚、汉族和自我认同为同性恋为主,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73.66%。HIV、现症梅毒和既往梅毒总感染率分别为8.65%、4.18%和8.84%,5年间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YMSM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比例从63.96%上升至73.86%;最近半年发生无保护性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比例从55.86%下降至36.93%,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比例从62.00%上升至8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半年发生过UAI、YMSM性角色为被插入方和双重角色、现症梅毒感染是YMSM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论 南京市YMSM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YMSM接受过高等教育,今后应长期持续学校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综合措施的落实。应积极开发针对YMSM的网络干预措施和方法。坚持使用安全套和及时规范诊疗性病是降低YMSM人群感染HIV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5.
了解2011-2016年南京市15~24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2016年南京市报告的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流行特征以及15~24岁男男性行为者(MSM)哨点监测数据.结果 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15~24岁HIV/AIDS 883例,历年报告的病例数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X2毛势=10.63,P=0.001).15 ~ 24岁HIV/AIDS病例以外地户籍、学生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同性性传播占83.5%,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X2=28.16,P<0.01);通过检测咨询发现的占51.4%,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x2=68.20,P<0.01).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青少年学生HIV/AIDS 319例,其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33.9%)高于同期所有15~24岁HIV/AIDS(18.9%),青少年学生病例中经同性传播所占比例(93.4%)高于校外青少年病例(77.8%),经献血筛查发现所占比例(14.1%)高于校外青少年(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24岁MSM梅毒总阳性率为5.4%,HIV总阳性率为7.3%.结论 南京市15~24岁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亟需加强学生群体和MSM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plexform fiborhistiocytic tumor,PF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FH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FHT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肢体真皮深层及皮下,表现为丛状分布的多结节状肿物,镜下包含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单核组织细胞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三种成分。组织细胞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表达CD68,梭形细胞表达SMA。结论 PFHT是一种罕见的中间交界性肿瘤,可复发和转移,结合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多分化潜能单核细胞可能与PFHT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MM)的 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 MM的 MRI资料,其中胸膜 MM 15例,腹膜 MM 3例。所有病例都进行 MRI扫描,序列包括 MRI平扫、MRI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 MM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强化方式、扩散特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和伴随改变。结果15例胸膜 MM中弥漫型14例、局限型1例,3例腹膜MM均为弥漫型。14例弥漫型胸膜 MM中10例胸膜增厚>3 cm,平均(5.3±3.8)cm,6例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弥漫型腹膜 MM中2例腹膜增厚>3 cm,形成软组织肿块。T1 WI稍低信号7例、等信号11例,T2脂肪抑制序列等低信号4例、稍高信号10例、高信号4例;18例MM病灶在DWI上均呈高信号。18例MM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在180 s强化最明显。8例伴有淋巴结肿大(8/18);11例胸膜 MM病侧胸廓明显缩小,其中7例伴有胸壁侵犯。结论 MM的 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治疗前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讨论课形式进行的CBL(案例式教学)教学方式对胚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病例引入胚胎学讨论课,对近3年本校胚胎学期末考试中经过案例讨论的题目与非讨论题目进行比较;通过网络问卷对课程结束后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并比较。结果各年级胚胎学期末考试总得分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讨论课题目得分显著高于非讨论课题目得分(P0.01);其中主观讨论题得分率显著高于非讨论题。网络测试显示,答题正确率在课程结束1、2、3年后逐渐降低,但讨论过的题目得分率高于非讨论题目。结论 CBL教学法能够促进医学生对胚胎学知识的短期以及长期掌握。  相似文献   
9.
选择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B超测得的IMT分为颈动脉血管病变组(a组)及颈动脉无血管病变组(b组);股动脉血管病变组(A组)及股动脉无血管病变组(B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Hcy、IMT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的年龄、Fib、D-D、IMT、Hcy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与颈动脉结果相似;颈、股动脉IMT均与年龄、病程、Fib、Hcy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均与CIMT及FIMT独立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与Hcy密切相关,监测Hcy有助于早期预测糖尿病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辅治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和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12周。12周后观察2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血脂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Tmax、Smax及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1例、脑梗死1例。治疗组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至2倍以内1例,停用瑞舒伐他汀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