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湖南省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病696 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事件数位居前三的是长沙市(51起)、岳阳市(31起)、邵阳市(22起)。疫情起数、发病数在1月31日均达到高峰。男女性别比1.02∶1;平均年龄44.7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42例(6.3%);无症状感染者55例(8.28%);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占79.5%。仅发生一代病例的事件为28起(14.4%),二代病例的事件154起(79.0%),三代病例的事件10起(5.1%),四代病例的事件3起(1.5%)。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代际间隔平均为6.2 d(95%CI:5.1~7.3),中位数5.0 d。家庭暴露聚集性疫情续发率范围0.7%~100%,中位11.8%;医疗机构续发率范围0.9%~20.0%,中位6.9%。127起(65.1%)为湖北输入型疫情。696例聚集性病例中,268例(38.5%)为首代病例,387例(55.6%)为二代病例,32例(4.6%)为三代病例,9例(1.3%)为四代病例。事件暴露方式多种多样,184起有同住暴露,185起有同车暴露,118起有聚会暴露,149起有聚餐暴露,165起有交谈暴露,8起有会议培训暴露。结论 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家庭,应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处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10省(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病例哨点监测纳入的流感成年人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10省(市)SARI哨点监测医院纳入的符合SARI定义的≥15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调查,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按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流感住院组和非流感住院组,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重症危险因素。结果 10家哨点医院共纳入3 071例SARI成年人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0例(7.8%),以A(H1N1)pdm2009和A(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病例年龄M为63岁,≥65岁老年人占47.1%。144例(60.0%)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流感病例肺气肿比例(7.9%)高于非流感病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P=0.047)。19.4%的流感育龄妇女为孕妇,240例流感病例中仅有1.1%在过去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流感住院病例中咽痛、呼吸困难所占比例高于非流感住院病例。17.5%的流感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与非流感住院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3.1%的流感病例在发病后使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高于非流感住院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住院病例中41.5%出现并发症,病毒性肺炎比例明显高于非流感组(P<0.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入院时间>7 d(RR=1.673,95%CI:1.071~2.614)、患有哮喘(RR=15.200,95%CI:1.157~199.633)、免疫抑制疾病(RR=5.250,95%CI:1.255~21.960)、怀孕(RR=21.000,95%CI:1.734~254.275)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年人流感住院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组,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应推荐孕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例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住院病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省2011-2013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株变异情况,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效果,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全省报告16起流感暴发疫情,发病999例,平均罹患率为5.85%(999/17 077),无死亡病例。暴发病原类型主要是新A(H1N1)亚型、A(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暴发时间以冬春季节为主(2-3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13起,占81.25%);9起(56.25%)发生在农村,7起(43.75%)发生在城市及县城;发病人群罹患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和成人;A(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暴发疫情中首例发病时间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处置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1,P=0.004)。结论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加强学校流感样病例监测,提高事发单位报告敏感性,及早对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控制流感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7-2016年湖南省流感流行规律,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6年湖南省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 ILI)数据、流感毒株分离数据和流感暴发疫情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哨点医院共报告ILI病例1 520 652例,占就诊病人总数的百分比(ILI%)为4.82%。0~岁、5~岁、15~岁、25~岁和60~岁五个年龄组的ILI人数分别占ILI病例总数的65.98%、20.77%、4.49%、6.68%和2.08%;湖南省流感流行呈现冬春季和夏季双高峰;共分离到流感病毒8 788株,分离率为5.99%,毒株分型为H1N1 476株、 新甲型(H1N1)pdm09(新甲H1) 2 422株、H3N2 2 985株、B型 Yamagata系(BY)1 361株和Victorian系(BV)1 532株、未定型12株,不同型别毒株每隔1~2年成为优势毒株;共报告ILI暴发疫情264起,230起发生在中、小学校,占总疫情的87.12%。结论 冬春季和夏季是湖南省的流感流行高峰;H3、新甲型H1和B型流感毒株每隔1~2年交替成为优势毒株;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应重点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463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了解NS1抗原、IgM/IgG抗体及病毒核酸在不同病程的产生规律。 方法 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GICA)和荧光免疫层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FICA)检测NS1抗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GICA检测IgM和IgG抗体,分析不同病程抗体产生规律。用Real-time RT PCR检测病毒核酸,了解不同病程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分布。 结果 463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实验室确诊353例。353例病例在发病的0~3 d内以核酸的检出率最高,达97.08%(133/137);其次是NS1抗原,检出率为91.97%(126/137);在发病的8~14 d内NS1抗原和IgM抗体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均为78.94%(45/57);病程≥15 d NS1抗原、IgM抗体、IgG抗体、核酸的检出率分别为58.06%(18/31)、61.29%(19/31)、54.84%(17/31)、87.10%(27/31);GICA与FICA检测NS1抗原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分别为94.88%(278/293)、85.00%(51/60)、93.20%(329/353),kappa值为0.768,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登革病毒NS1抗原和核酸在感染早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一致性;IgM/IgG抗体随病程延长检出率增高,在发病的第二周后检出率最高;GICA与FICA检测NS1抗原均适合基层早期诊断与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5-2016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6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统计报表和病例信息,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6年湖南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62 396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15.84/10万~45.57/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16 974.39,P<0.001)。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55.0%)、60岁及以上人群(10.8%)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52.1%)、农民(22.2%)为主。每年呈现夏季(7-9月)、冬季(11-次年1月)两个高峰期。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地市是永州市(71.6/10万)、株洲市(63.8/10万)、娄底市(56.5/10万)、长沙市(50.8/10万)和张家界市(38.9/10万)。病毒感染占90.3%(3 318/3 676),细菌感染占9.06%(333/3 676);病毒感染病例中93.1%为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病例中67.3%为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感染高峰在5-10月,病毒感染高峰在1月、11-12月。 结论 湖南省2005-201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呈现夏季和冬季两个发病高峰,5岁以下散居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农民是高发人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夏秋季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9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结果 2009-2019年湖南省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7 00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5/10万。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各市州病例发病日期距离就诊日期中位数集中在3~5 d,就诊日期距离诊断日期中位数集中在0~2 d。病例症状以轻型、中型为主(82.45%)。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发热( 93.49%)、乏力(91.57%)、起病急(85.39%)等多见。相关暴露因素中,主要有鼠或鼠排泄物接触史。2009-2019年各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3.22%,室内鼠密度3.47% 高于野外(1.77%,χ2=648.794,P=0.000)。鼠肺标本HFRS总抗原阳性率1.75%,4个监测点HFRS的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5,P=0.000),双峰县鼠病毒携带率最高,邵东县鼠病毒携带率最低。结论 近年来湖南省出血热疫情出现上升趋势,汉城型和汉滩型混合分布,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不够及时,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及时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的潜伏期,为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资料,根据病例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COVID-19的潜伏期,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暴露方式潜伏期的差异,描述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信息。 结果 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确诊病例平均潜伏期7.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6.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103例多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7.5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同车、近距离交谈等暴露方式潜伏期(5.0 d)短于聚餐暴露(8.0 d)(Z=-2.589,P=0.01),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2.0 d)短于非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5.5 d)(Z=-3.335,P=0.001)。3例病例潜伏期超过14 d,分别为16、16、17 d。 结论 COVID-19平均潜伏期为7.0 d,家庭暴露导致该病传播风险更高,存在超长潜伏期病例。早发现、早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遏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疫情覆盖全省76.9%的县市区,输入性病例为总体第一来源,占49.4%(χ2=701.61,P<0.01),但2020年2月份以来疫情明显下降,聚集性病例成为第一来源(Z=-2.10,P=0.04)。感染者中位年龄为确诊病例44岁、无症状感染者35岁,后者相对多发3~18岁人群(χ2=65.52,P<0.01)。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间隔2.6 d,发病至诊断平均间隔为5.3 d,医院隔离至诊断平均间隔为2.1 d;随着时间后移,发病至首次就诊间隔、发病至诊断间隔明显缩短(前者Z=-5.74, P<0.01;后者Z=-7.72, P<0.01)。既往有疾病史的比例越高,病情越严重(Z=2.71, P<0.01)。 结论 湖南新冠肺炎疫情已由输入为主转变为以本地感染为主阶段,需坚持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和避免人群接触为主的防控策略,强化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