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 分析比较2020年与近两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制定防病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8—2020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苏州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每年发病数为69 031例、64 834例、38 097例,发病率为646.12/10万、604.70/10万、354.39/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 8 585.795,P<0.05)。2020年除新冠肺炎外,主要法定传染病有流感、手足口病、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肝炎;重点疾病谱与近两年基本一致,但报告发病数较近两年普遍下降。2020年发病数在1月呈现高峰值,随后2月大幅度下降,3—12月又逐渐回升,但2—12月发病水平均低于近两年。2020年发病较高地区为虎丘区、工业园区、张家港市、吴中区、吴江区,各地区报告发病较近两年均显著下降。2020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0~34岁,尤其以<10岁人群为主;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家务及待业、农民为主,这些发病规律与近两年一致,但是发病数显著低于近两年水平。结论 新冠肺炎防控政策下2020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明显减少,公共场所提倡公众科学佩戴口罩、保持适当社交距离、学校加强健康监测、勤洗手多通风等措施确实带来了有效的抑制效果,为今后常态化传染病防控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和流行特征,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0年在苏州市某国家级哨点监测医院开展感染性腹泻病原主动监测,对病例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5种病毒和6类细菌检测和分型(群)。结果共纳入感染性腹泻病例999例,病原检出率为36.34%,病毒检出率为31.41%,细菌检出率为6.31%,多病原混合感染检出率为4.8%。检出率排前3位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17.92%、诺如病毒12.51%和沙门菌3.4%。轮状病毒腹泻和诺如病毒腹泻均高发于7~24月龄儿童,分别于冬季和冬春季形成发病高峰。细菌性腹泻未见明显季节和年龄组分布特征。多病原混合感染以病毒-病毒为主,轮状病毒G9[P]8占绝对优势,诺如病毒以2型占绝对优势。结论2018—2020年苏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引起,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本地的优势病原体,病毒性腹泻具有明显的人群分布和季节性特征。细菌性腹泻的优势病原体是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须在全年全年龄段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苏州市2018—2020年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的分布及变化趋势,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苏州监测医院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基本信息和病原学信息。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结果信息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共采集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标本1092例,监测期内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阳性率为48%(529/1092),主要病原类型为CoxA6(34.03%),Cox A16(20.60%),其他肠道病毒(44.42%);阳性标本中,≤6岁儿童占95.7%,男性标本阳性率稍高于女性;6-9月标本阳性率较高,3月最低,不同月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期内,共发生疱疹性咽峡炎聚集性疫情19起(2020年0起),总发病人数113,发病高峰期集中在每年的4-6月和9-11月,以3、4岁学龄儿童为主;2018和2019年疫情的主要病原分别为CoxA6和EV71。结论 苏州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是≤6岁以下的儿童,好发于夏秋季,主要的致病原为CoxA6、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和手足口病相同,且优势毒株不断转变,应加强监测,建议依照手足口病的管理办法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疾病经济负担是疾病负担的一部分,在卫生经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卫生资源的有限性,研究和对比不同疾病或伤害的经济负担,不仅能为制定卫生服务政策提供依据,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可为成本-效果/效益分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主要综述了疾病经济负担研究中的疾病成本的内容、主要测算方法、分类及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疫情及发病趋势.结果 苏州市2010-2019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5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39/10万,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747.215,P<0.0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呈现双峰分布,5-6月为春季高峰(占29.63%),11-12月为冬季高峰(占26.90%).全市10个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依次为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占45.49%);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依次为工业园区(7.63/10万)、虎丘区(6.16/10万)、太仓市(5.69/10万).男性发病率(5.32/10万)高于女性(3.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431,P<0.01);发病年龄以<15岁人群为主,共4481例(占99.38%),其中5~<10岁学龄组病例占72.66%;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累计报告病例4477例(占99.29%).结论 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应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猩红热病原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苏州市<2岁儿童住院肠套叠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2岁儿童住院肠套叠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住院肠套叠发病率、病例年龄和季节分布及其临床特点等。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年龄;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病年龄M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利用Origin 8.0软件对年龄和季节分布进行多项式拟合。结果 共纳入<2岁儿童住院肠套叠594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57.3(95%CI:52.8~62.1)/10万,其中<1岁儿童为100.6(95%CI:92.1~109.8)/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90 : 1,男性高于女性。<1岁病例占85.4%(507/594),且多集中于3~8月龄(66.2%,393/594),发病高峰为5~8月龄。发病年龄(M)为6.8(4.4)月龄,且由2007年的6.3(4.2)月龄增高至2013年的7.3(4.0)月龄,发病年龄M呈逐年增高趋势。住院病例中未观察到有明显的季节分布。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83.2%,494/594),腹部包块(81.1%,482/594),血便(64.5%,383/594)。腹部超声检查(98.7%,586/594)为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86.2%,512/594)。肠套叠发生部位以回-结肠型(34.5%,183/530)、回肠型(30.8%,163/530)或回-回-结肠型(27.9%,148/530)多见。结论 苏州市<2岁肠套叠儿童病例发病率较高,应建立主动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肥胖儿童的肥胖心理感受和控制体重意愿,为研究控制肥胖儿童体重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泰安市泰山区2个街道、4个村的6~12岁肥胖儿童205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计算BMI。结果 39.5%的肥胖儿童认为自己不胖,低年龄组认为自己不胖的比例更高(χ2=13.29,P<0.01);34.1%的肥胖儿童因为肥胖苦恼;10~12岁肥胖儿童71.9%不愿意与同学外出活动,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严重(χ2=120.01,P<0.01);有9.8%的肥胖儿童自行减少饭量,同意减肥的达到82.4%,希望家长帮助减肥的占7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肥胖儿童苦恼的影响因素为对自己肥胖的态度和肥胖自我感觉(P值均<0.01)。结论部分肥胖儿童没有认识到自己肥胖;已有部分认识到自己肥胖且对自己体重不满意的儿童产生了心理问题;绝大多数肥胖儿童希望减肥,但付诸行动的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再感染率,比较分析再感染者和初次感染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 对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11月8日苏州市报告的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开展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8日新冠病毒感染情况问卷调查。1∶2成组匹配,从苏州市新冠病毒感染社区随访队列人群中选取与再感染者居住社区、年龄组和性别相同的初次感染者,采用χ2检验比较再感染者和初次感染者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 既往感染者的再感染率为13.01%(147/1 130);初次感染1~6个月未发现再感染者,距初次感染间隔时间7~12个月和≥24个月者再感染率分别为10.59%(95/897)和45.61%(52/114)。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4剂次的既往感染者再感染率最低(9.09%,1/11)。再感染者感染后出现的主要症状与初次感染者基本相同,除干咳、恶心/纳差和其他症状外,其余各项临床症状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高体温低于初次感染者且发热持续时间短。再感染者的就诊率为4.08%(6/147),低于初次感染者的11.56%(34/294)。再感染者感染后核酸/抗原转阴时间和自我感觉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时间短于初次感染者。结论 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中存在再感染,再感染距初次感染的间隔时间和疫苗加强免疫4剂次是再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再感染者较初次感染者就诊率低,症状较轻、感染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15-2018年苏州市孕产妇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5-2018年在苏州市开展的孕产妇人群流感随访队列资料,描述队列人群的基本情况和流感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产妇实验室确诊流感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19 006名孕产妇,其中实验室确诊流感病例479名,A(H3N2)(42.8%)为主要的病毒亚型。在有流感流行期暴露风险的人群中,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或者其丈夫户籍在苏州市、职业为保育员及保姆、除本人外家中常住人口>2人、在苏州市有医疗保险、在苏州有生育险、纳入时为孕晚期、近一个月有过咳嗽、第一次怀孕、已有孩子、怀孕前后户外时间比以前多、怀孕前后戴口罩频率比以前多、怀孕前后聚会频率有改变均与孕产妇流感病毒感染有关,其中第一次怀孕、怀孕前后户外时间比以前多、怀孕前后戴口罩频率比以前多、怀孕前后聚会频率有改变为保护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常住人口>2人(aOR=1.24,95%CI:1.01~1.52)、孕晚期(aOR=1.56,95%CI:1.26~1.91)是孕产妇感染流感病毒的危险因素。结论 家中常住人口数较多及孕晚期的孕产妇更要注意预防季节性流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