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基于身高增长划分儿童青少年不同生长期,并探索饮食行为在不同生长期对身高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筛查超重、肥胖标准和《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筛选体重正常7~18岁儿童青少年,整理身高及饮食行为指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儿童青少年不同生长期,构建多水平模型分析饮食行为在不同生长期对身高的影响。结果:基于身高增长将男、女生生长期均划为4期,男生为突增前期(7~10岁)、突增期(11~12岁)、突增后期(13~14岁)和稳定期(15~18岁);女生为快速增长期(7~10岁)、增长期(11~12岁)、增长后期(13~15岁)和稳定期(16~18岁)。男女生各生长期城市学生身高均高于农村学生(P<0.01),且城乡差异随生长期呈抛物线趋势,在男生突增期和女生增长期差异最为突出分别为3.31 cm和3.15 cm;在男生突增前期和女生快速增长期早餐对身高生长有促进作用(增长系数分别为0.40 cm和0.57 cm,P<0.01);在男、女生各生长期(除女生稳定期)牛奶对身高均有促进作用(P<0.01),且随生长期呈逐渐下降趋势,男生突增前期和女生快速增长期促进作用最强分别为0.91 cm和0.94 cm;在男、女生生长早、中期鸡蛋均有利于身高的生长(P<0.01),且随生长期有增强趋势;早餐、牛奶和鸡蛋对身高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1),且随生长期呈下降趋势。结论:早餐、牛奶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早期更有利于促进其身高生长,鸡蛋对身高促进作用随生长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早产儿出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围生结局。 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并上报北京市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的79 17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胎龄<28周的极早早产儿(EEPI)、出生胎龄≥28~ 32周的早期早产儿(EPI)、出生胎龄≥32~34周的中期早产儿(MPI)、出生胎龄≥35~37周的晚期早产儿(LPI)分别为1 021、7 858、9 102、61 192例。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家庭人口学信息(户籍所在地、性别及其父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出生胎龄、妊娠胎数,母亲孕期风险情况(风险高、低),以及早产儿围生结局等。采用χ2检验,对早产儿发生率,影响EEPI、EPI、MPI及LPI发生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围生儿结局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EEPI、EPI、MPI及LPI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EEPI、EPI、MPI及LPI出生体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IEC-C-03-V04-FJ2)。 结果①本研究时段北京市早产儿总体发生率为5.68% (79 173/1 394 782);2014—2019年每年分别为4.55%(11 355/249 429)、4.56%(9 549/209 455)、6.67%(15 983/ 239 692)、5.56%(14 674/263 991)、6.45%(13 790/213 819)及6.33%(13 822/ 218 396),呈总体增高趋势,并且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36.451,P<0.001);每年EEPI、EPI、MPI及LPI发生率,亦均呈上升趋势,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91、244.086、242.817、1 381.002,P<0.001)。②EEPI、EPI、MPI及LPI户籍所在地、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孕期风险情况、父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职业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母亲孕期风险情况、父亲职业和文化程度,均为影响EEPI、EPI、MPI及LP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低风险孕妇分娩更晚期的早产儿可能性,是孕期高风险者的1.049倍(OR=1.049, 95%CI:1.001~1.100,P=0.047);父亲职业为公务员、军人、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民营企业、私有企业或个体户工作人员,其获得更晚期的早产儿可能性,分别是父亲职业为无业人员或学生人员的1.351倍(OR=1.351, 95%CI:1.290~1.415,P<0.001)与1.293倍(OR=1.293,95%CI:1.239~1.351,P<0.001);父亲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其获得更晚期的早产儿可能性,是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者的1.084倍(OR=1.084,95%CI:1.000~1.176,P=0.049)。③男性、非北京市户籍、单胎妊娠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分别为(2 455.5±601.2) g、(2 420.1±605.9) g、(2 456.8±612.4) g,分别显著高于女性、北京市户籍、多胎妊娠早产儿的出生体重(2 347.5±593.3) g、(2 400.1±596.6) g、(2 223.8±504.2) 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5、4.715、709.884, P=0.020、0.030、<0.001)。本研究时段内各年出生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12,P<0.001)。④本组79 173例早产儿的先天畸形、颅内出血、出生窒息、听力筛查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生率分别为0.43%(343/79 173)、0.21%(167/79 173)、6.45%(5 105/ 79 173)、2.34%(1 809/77 236)与0.10%(78/79 173)。其中,EEPI、EPI、MPI及LPI的先天畸形、颅内出血、出生窒息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未通过及未筛查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08、25.281、9 656.282、197.692,P<0.001)。 结论2014—2019年北京市早产儿发生率为5.67%,早产儿围生期结局与早产儿的家庭人口学信息密切相关。因此,针对早产儿家庭人口学信息的医疗干预及管理,可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 的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1 026 名7~18 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专职人员记录学生一般情况和既往病史,检测身高、体重,并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利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进行GCKR 基因rs780094 位点的基因型检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调整年龄、年龄的平方和性别,GCKR基因rs780094 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TC、TG和LDL-C 的水平增加存在相关性(b=0.06 mmol/L,P=0.037;b=0.09 mmol/L,P<0.001;b=0.05 mmol/L,P=0.040);rs780094 多态性与TG、LDL-C 异常也存在相关性(OR=1.60,95%CI:1.30~1.97,P<0.001;OR=1.35,95%CI:1.02~1.80,P=0.036)。结论 GCKR 基因rs780094 位点的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血脂增高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北京市2011-2016年托幼园所儿童伤害发生趋势,为托幼园所儿童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6年北京市托幼园所上报的儿童伤害年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北京市发生儿童伤害的园所构成比从31.91%下降至19.65%,托幼园所儿童伤害检出率从5.92‰下降至2.01‰(x2值分别为88.25,1 343.85,P值均<0.01).2011-2016年间城区儿童伤害检出率从8.10‰下降至2.54‰,郊区儿童伤害检出率从2.33‰下降至1.28‰(x2值分别为1 275.08,50.64,P值均<0.01);每年城区儿童伤害检出率均高于郊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0,275.51,123.34,75.09,45.62,72.91,P值均<0.01).儿童伤害发生较多的为跌伤(1.49‰~4.40‰)、钝器伤(0.21‰~0.52‰)、他伤\攻击伤(0.11‰~0.44‰).结论 托幼园所儿童伤害应得到重视,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两区婴儿睡眠行为和睡眠问题现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促进婴儿期睡眠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1日-8月31日期间选取北京市两个区各2个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随机抽取894例常住婴儿,对其养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婴儿睡眠状况。结果 婴儿与家人同床睡眠比例为55.0%,41.1%为同屋但不同床睡眠;侧卧和仰卧睡眠比例分别为48.1%和46.9%;奶睡和摇/抱睡分别占50.5%和28.7%。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率为65.9%,常见有入睡困难(26.0%)、夜醒≥4次(13.0%)和夜哭(12.8%),昼夜颠倒比例为8.9%。多因素分析显示,昼夜颠倒(OR=2.479,95%CI:1.341~4.584)和夜醒(OR=3.097,95%CI:1.873~5.122)是夜哭的危险因素,而婴儿睡眠困难一般(OR=0.237,95%CI:0.087~0.646)、稍有困难(OR=0.190,95%CI:0.072~0.499)、无困难(OR=0.112,95%CI:0.042~0.294)是夜哭的保护因素。结论 北京地区婴儿以同床睡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两周患病现状,为中小学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甘肃、贵州、江西3省共抽取6 744名9.0~16.9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两周患病名称或症状、患病次数、医疗费用、因病休学情况。结果:中小学生两周患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占73.6%,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占13.2%;到医疗机构就诊学生占58.9%,自觉服药或采取辅助药物治疗学生占39.9%,未治疗学生占1.2%。中小学生两周患病率为12.6%,两周患病次数为(1.34±0.81)次,次均费用为10.0元,次均休学天数为(0.39±0.98);小学生两周患病次数为(1.37±0.87)次,次均费用12.0元,次均休学天数为(0.44±1.14),分别高于中学生的(1.26±0.69)次,9.0元,(0.30±0.55) d(t=1.96,P=0.05;Z=2.01,P<0.05;t=2.30,P<0.05)。两周患病次数与次均费用、次均休学天数分别呈正相关(小学生:分别r=0.301,r=0.275,均P<0.01。中学生:分别r=0.334,r=0.290,均P<0.01),次均费用与次均休学天数呈正相关(小学生r=0.312,中学生r=0.343,均P<0.01)。结论:中小学生两周患病呈现病症常见、多发、医疗费用低等特点,并且小学生的患病频次、费用、休学天数高于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2008至2015年托幼园所传染病的发病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纵向比较方法对北京市托幼园所2008-2015年儿童传染病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8年间监测的儿童传染病中,手足口病呈波浪型起伏,以2008年最高,达到2344.67/10万,2015年最低为1044.55/10万;猩红热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112.893,P<0.05),2011年最高,达到222.46/10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痢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值分别为866.009、23.821、123.108、104.622、4.460,均P<0.05),肝炎偶发。园所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区(χ2=40.496,P<0.05),园所暴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按传染病顺位排列,2008至2014年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或猩红热,2015年为手足口病、猩红热、水痘。结论手足口病和水痘是托幼园所重点防控的疾病,猩红热不容忽视;郊区托幼园所应加大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客观认识其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资料,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以肥胖人数为基数,按性别、城乡频数匹配(1∶1∶1)随机抽取超重和非超重个体,采用单因变量和多因变量多水平模型,综合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单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5.25 mmHg和3.44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脉搏、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和肺活量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10.15 mmHg、6.34 mmHg、1.44次/分和390.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肺活量均比非超重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比非超重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可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肥胖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营养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7省市28 612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7d饮食行为回顾法收集饮食行为资料.结果 共确定4种饮食行为模式:模式1贡献率为16.58%,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西式快餐、含糖软饮料、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贡献率为13.02%,与蔬菜、水果、肉或肉制品有关;模式3贡献率为15.58%与早餐、奶有关;模式4贡献率为9.50%,与饭碗大小、吃饭速度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模式1(OR=1.146,95% CI=1.058~1.242)和模式4(OR=1.848,95% CI=1.699 ~2.01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模式3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734,95%CI=0.676 ~ 0.798).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关联,应加强营养教育,确保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