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多动-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龙华新区幼儿园进行整群抽样,以抽取儿童为对象,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 PS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分别调查儿童多动-冲动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被筛儿童中有18.5%存在多动-冲动问题,且多动-冲动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要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家庭(P<0.05);而矛盾性和成功性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独立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对儿童的多动-冲动行为有影响。结论多动-冲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存在不良因素,可能是造成其多动-冲动行为高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探讨孕妇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及其可能路径,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4-2016年间新入园的40 237名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情况,并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评价品行问题.采用Cox回归探讨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并评价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和孩子的户外活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 403(3.4%)名儿童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临界值.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儿童品行问题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控制儿童性别、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不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RR=1.23,95%CI=1.11~1.37).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0~3岁孩子户外活动情况分别在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中起中介作用,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6.8%,3.0%和5.4%.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降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主要通过降低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增加母乳喂养和孩子户外活动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亲孕期心理压力、营养状况与儿童多动指数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深圳龙华儿童队列。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9289名3~4岁儿童的多动指数进行调查,用自编问卷调查其母亲孕期的心理压力及营养状况。结果(1)母亲孕前、孕中、孕后3个时期心理压力大组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心理压力小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母亲孕前、孕中两个时期营养状况差组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营养状况好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孕期心理压力越大,营养状况越差,儿童多动指数得分越高,儿童越可能多动。因此,应注意母亲孕期保健,减轻母亲孕期心理压力,适当增加孕期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和补充叶酸与儿童孤独症行为的交互作用。方法 以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新入园的小班(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由家长填写问卷,询问儿童年龄、性别、早产、低出生体重、父母学历、父母生育年龄、家庭收入等,用孤独症行为量表评估儿童孤独症行为,按筛检界值31分和诊断界值62分将儿童分为正常组(<31分)、亚临床组(31~61分)和疑似临床组(≥62分)。控制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和补充叶酸对儿童孤独症行为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 孕期母亲被动吸烟与儿童孤独症行为呈正相关(亚临床组:OR=1.48,P<0.05;疑似临床组:OR=2.85,P<0.05),孕期母亲补充叶酸与儿童孤独症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亚临床组:OR=1.04,P>0.05;疑似临床组:OR=0.75,P>0.05)。分层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被动吸烟的儿童中,孕期母亲补充叶酸与儿童孤独症行为呈负关联(疑似临床组:OR=0.30,P<0.05);孕期母亲补充叶酸的儿童中,孕期母亲被动吸烟与儿童孤独症行为显著正关联(亚临床组:OR=1.52,P<0.05;疑似临床组:OR=4.45,P<0.05)。进一步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和补充叶酸对儿童孤独症行为疑似临床组的交互作用明显(OR=5.30,P<0.05)。结论 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和补充叶酸与儿童孤独症行为关联,且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学龄前3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品行问题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区新入园儿童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教养方式(Egna Minnen Betraffande Uppfostran-Parents,EMBU-P)问卷、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中品行问题因子向主要照护人收集儿童一般情况、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品行问题等资料。共发放10972份问卷,回收9289份有效问卷。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教养方式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结果 349名(3.8%)儿童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临界值。在控制父母年龄、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混杂因素后,儿童品行问题与父母拒绝(OR=1.17,P0.01)、控制/过度保护(OR=1.03,P0.01)和情感温暖(OR=0.98,P0.01)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拒绝(OR_父=1.16,P0.01;OR母=1.17,P0.01)、父亲的情感温暖(OR_父=0.96,P0.01)和母亲的控制/过度保护(OR_母=1.04,P0.01)与品行问题存在统计学关联,该关联在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中基本相同。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影响因素,在预防和治疗儿童品行问题时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早期养育者及养育者更换与儿童焦虑的关系,为儿童焦虑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深圳龙华儿童队列.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9 289名3~4岁儿童的焦虑进行调查,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早期教养人及教养人更换的情况.结果 儿童4~6月、7~12月、>1~2岁、>2~3岁期间,由父母教养组(0.43±0.35,0.43±0.35,0.43±0.35,0.43±0.34)和母亲与祖辈一起教养组(0.44±0.34,0.44±0.34,0.43±0.34,0.44±0.34)的儿童焦虑得分均比祖辈或其他教养组(0.47±0.38,0.47±0.37,0.47±0.37,0.47±0.37)的得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没有更换教养人组(0.43±0.34,0.42±0.34)儿童焦虑得分均比更换教养人1次组(0.47±0.36,0.46±0.35)和更换教养人2次组(0.48±0.38,0.49±0.38)得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早期教养人为父母的儿童焦虑发生可能性较小;而早期更换教养人,则儿童焦虑发生可能性增大.应提倡在儿童早期应由父母教养,或者在教养过程中尽可能少更换教养人.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具有反复和持久性的侵犯他人权利,违反相应年龄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行为.品行问题儿童可表现出说谎、偷窃、不服从等违反身份的行为,也可表现出打架、破坏公务、虐待动物等攻击行为[1],若不重视、未经干预治疗,可发展为品行障碍,并可进一步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2].品行问题原因复杂,涉及生物、社会及家庭等诸多因素[3],而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据统计,在欧美国家儿童品行问题发病率为4%~10%.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机制加剧,近年来儿童品行问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5].为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品行问题的相关性,笔者采用现况调查法研究家庭环境各因素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希望能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从而降低儿童品行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入园适应的关系,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深圳市龙华区2015年所有新入园儿童14 933名,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入园适应教师问卷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评估儿童的家庭精神环境和入园适应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控制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入园适应总分与家庭亲密度(B=0.32)和知识性(B=0.21)呈正相关,与家庭矛盾性(B=-0.27)呈负相关(P值均<0.05).进一步对儿童入园适应各维度分析显示,儿童入园后的情绪稳定与家庭亲密度(B=0.07,P=0.047)呈正相关;人际关系与家庭亲密度(B=0.08)和娱乐性(B=0.04)亦呈正相关,与家庭矛盾性(B=-0.07)呈负相关(P值均<0.05);学习活动与家庭亲密度(B=0.09)呈正相关,与家庭矛盾性(B=-0.06)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入园适应受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