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0篇
临床医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评估2023年8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2023年8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将与7月相近,以猴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影响较小。猴痘疫情仍处进展阶段,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持续传播风险较高,一般人群感染风险较低。霍乱处于高发季节,预计仍会出现散发病例,存在聚餐或水体污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可能。8月仍是洪涝、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灾区需要关注灾后水源性、食源性和生物媒介传染病风险。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猴痘予以重点关注,对霍乱、自然灾害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023年10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2023年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9月有所上升,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流行性感冒(流感)、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影响较小。目前我国内地猴痘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持续传播风险仍较高,一般人群风险仍较低。当前流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流感活动持续上升;预计会出现秋冬季流行高峰,流行强度为季节性水平。登革热疫情将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区仍存在发生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疫情外溢或发生本地疫情的风险。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可能出现反弹,疫情高发省份仍将集中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聚集性疫情发生场所仍以学校、工厂等人群聚集场所为主。手足口病疫情强度可能有所上升,不排除出现优势血清型转变、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2019年7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总体上,预计7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6月有所下降。 四川省发现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病毒具有继续传播的可能。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地区处于登革热高发期,本地病例将继续增多,出现小规模本地暴发疫情的风险增加,存在发生较大规模本地暴发疫情的风险。 霍乱进入高发季节,可能出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病例。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在集体单位、医院等场所发生暴发疫情的风险仍存在。 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处于高发期。 洪涝灾区灾后水源性、食源性等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结论需要对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登革热予以重点关注,对霍乱、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食物中毒、高温中暑、地震和洪涝灾害、刚果民主共和国及乌干达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4.
阳波  张静  刘凤凤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8,33(5):407-412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536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3/10万,较201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18.63%。监测点共对14 465份血样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菌株289株,阳性分离率为2.00%,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21:1。病例均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70/10万和0.80/10万)。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和新疆为疫情高发省份,非监测点病例数上升。结论 2015-2016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10岁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伤寒菌成为优势菌型,应加强非监测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2016年5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5月全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继续呈上升态势,可能达到全年最高峰。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出现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输入性病例,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重点省份存在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将逐渐进入高峰,重症和死亡病例将逐渐增多。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仍可能呈散发态势。食物中毒事件将逐渐上升。结论 2016年5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达到全年的最高峰;需重点关注伊蚊媒介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和手足口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 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 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MQ1,Q3)为3(2,6)d,疫情规模M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危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1].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糖尿病是需要长期治疗终身性疾病,在诊断明确、病情平稳后,一般以家庭治疗为主.不注意控制饮食或用药不规范,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笔者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给予护理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