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20日郑州市共34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族)聚集占85.29%(29/34),国际旅行聚集占5.88%(2/34),公司聚集占2.94%(1/34),医院聚集占5.88%(2/34);聚集性疫情涉及确诊病例人数占郑州市报告确诊病例的61.15%(96/157);发病原因与外省外市相关(包括武汉)的聚集性疫情占58.82%;1起聚集疫情中,续发病例中1例早于指示病例发病,1例与指示病例同时发病。结论郑州市聚集性疫情以家庭(族)聚集为主,病例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有必要的。在复工复产之后,应落实好各项相关政策,警惕企事业单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续发病例早于或者与指示病例同时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符合中小学生健康需求及学校健康教育特点的健康素养内涵与结构框架,为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工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Delphi法了解相关研究领域专家(27名)对学生健康素养内涵的认知,并通过定性研究获得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57名)和学生(77名)对学生健康素养的理解。分析并比较不同研究对象对学生健康素养内涵与结构的界定和划分。结果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4%,81.3%。初步确定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内涵由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和健康行为4个维度构成。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健康素养内涵的结构有所差异,分别包含19,19,17项内涵要素,各要素涉及的具体条目亦不尽相同。结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内涵与结构框架的确立,可为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工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现状及分布差异,为制定国家卫生决策和优化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对全国8省市7 753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及学校专职校医配备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总体配备率及配备合格率分别为9.65%,1.95%;专职校医配备率在不同地区(东部24.95%,中部4.22%,西部3.83%)、城乡(城市46.54%,农村3.90%)、学校类型(普通小学3.32%,普通初中21.29%,普通高中75.76%,其他类型学校40.32%)、学校规模(≤600人学校2.36%,601~1 200人学校16.40%,>1 200人学校4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合格率在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类型、学校规模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我国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配备尚不能达到国家要求,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城乡、学校类型及规模差异。需采取措施保证中小学校专职校医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郑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 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5.
探讨初中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学校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市城区、郊区各1所初中学校,以全部初一、初二年级共4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对象健康体检和学习成绩资料,分析学生常见病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 学生近视、超重/肥胖、龋齿、贫血及营养不良5种常见病的检出率分别为74.6%,38.3%,19.2%,2.5%和3.3%,常见病总检出率达90.6%,总评成绩及格率为77.9%.单因素分析显示,常见病指标中近视和超重肥胖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近视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OR=1.823,P=0.012),超重肥胖与成绩合格率呈负相关(OR=0.675,P=0.002).多因素分析控制其他因素后,超重肥胖是初中生学习成绩的不利因素(OR=0.718,P=0.025),而近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506,P=0.141).结论 初中生近视与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无论从提高健康还是学业成就角度,都应重视学生常见病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艾滋病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一二六三"艾滋病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健康教育、高危干预、疫情管理、性病诊疗、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工作中,实行艾滋病网格化管理,并将艾滋病相关指标纳入社区目标考核。结果艾滋病自愿咨询和高危人群的宣传干预进一步扩大,暗娼性病感染率降低4.37%,艾滋病管理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艾滋病实行网格化管理是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完全可以承担艾滋病监测、检测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郑州市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1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流行病学报告等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状况、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52例,死亡5例。平均发病年龄(42.58 ±16.96)岁,有基础性疾病者40例(25.48%)。轻症病例132例(84.08%),重症病例25例(15.9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5.99%) 、干咳( 34.39%) 、乏力(29.30%)和咳痰(22.03%);发热以中低热为主(92.59%)。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67%),淋巴细胞计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00%);94.33%的患者胸部CT显示影像学特征,主要呈磨玻璃影改变。结论 郑州市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地区的114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感染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患者发病顺序以HIV感染(71.05%)为先;艾滋病感染分期以艾滋病期(90.35%)为主。影像学显示以活动性感染灶(79.82%)为主;首次CD4+T细胞计数以小于50个/mm3患者(48.25%)较多。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在HIV感染确诊年龄、感染途径、首次CD4+T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注射吸毒传播途径(OR=1.782,95%CI:1.179~2.695)、确诊HIV感染时的年龄>40岁(OR=1.820,95%CI:1.225~2.705)、未进行抗病毒治疗(OR=1.719,95%CI:1.157~2.555)以及首次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mm3(OR=1.655,95%CI:1.105~2.479)均是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的患者,临床应密切关注注射吸毒传播途径、年龄较大、未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首次CD4+T细胞计数低的患者,积极进行治疗改善免疫功能,加强毒品危害宣传等,以减少合并感染率,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情况及态势进行分析,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方法 收集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属性、人群特征等进行描述。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其中输入病例91例,本土病例66例。2020年1月25日发病人数最多。2020年1月30日以后,每日新发病例以本土病例为主。累计报告30起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聚集性25起,医院聚集2起。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2天,发病至住院隔离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4天。结论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正确而有效,郑州市疫情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