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成虫进行了全面观察。该虫头部顶面有一个口腔,周围有两圈感觉乳突,每圈6个,但外圈的已退化而不很明显。在内圈侧乳突的外侧,有一对头感器开口。体壁表面有环状横纹,两横纹间有纵行皱襞。雄虫尾部两根交合刺的形态结构明显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我们分别称之为管状交合刺及槽状交合刺。当管状交合刺被包于槽状交合刺中时,外观似为一根:而当其从槽中脱出时,则外观为两根。此外,对雄虫的交合伞及雌虫尾部的结构也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区流行病学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1984年10月在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家鼠、褐云玛瑙螺、足襞蛞蝓、黑眶蟾蜍的感染率分别为28.57%(4/14)、33.83%(158/467)、29.19%(54/185)、4.76%(2/42)。并对徐闻县地理概况和人群进行了调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病史回顾、血涂片检查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对于人群感染不多的原因,作者从感染途径(皮肤感染)、感染方式(食螺方式)进行了探讨。本调查资料为当地群众防治本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前言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首先由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脏检出。接着又在台湾省发现(Yokogawa,1937,Matsumoto,1937)。本虫侵袭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简称酸脑),系1944年Normura和Lin在我国台湾省南部地区发现第一例患者(脑脊液中发现未成熟的成虫)。随之于1946,1947,1948年后又在太平洋沿岸和太平洋岛屿的不少地方[加罗林群岛(Ballyl948)]又于1951,1952,1953年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屿(Franco等,  相似文献   
4.
蛲虫感染在集体儿童中十分普遍。据国内外报导用甲苯咪唑(Mebendazole)驱蛲效果良好。但一般是用肛门拭子法检查作为疗效判断标准。为了进一步观察甲苯咪唑的驱蛲效果,并探讨采用小剂量短疗程疗法的实际疗效,我们于1980年使用国产甲苯咪唑对376例幼儿园儿童进行驱治蛲虫感染。在观察疗效时除使用肛门拭子法检查外,还进行粪便筛虫检查。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常用清洁剂—新洁尔灭溶液1/500,1/700,1/1000等三种不同的浓度对蛲虫卵均有杀灭作用。杀灭最有效的浓度和时间:桑椹期卵:用1/1000溶液浓度浸泡4小时,可使100%虫卵死亡,仔虫期卵:用1/1000溶液浓度浸泡24小时,可使100%虫卵死亡。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成虫进行了全面的观察。证实在其头部顶面有一个口腔,周围有二圈感觉乳突,每圈6个,但外圈的已因退化而不很明显。在内圈侧乳突的外侧,有一对头感器开口。体壁表面有环纹,二环纹间有纵行皱襞。雄虫尾部的二根交合刺的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鼠类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1935年在广东省的褐家鼠和黑家鼠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近十年来在广州市和海口市调查其自然感染均以褐家鼠为主。 我们于1981年10月在发现本虫引起嗜酸性脑膜炎首例患者的所在地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第12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存在的绝大部分血管圆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均与陈氏(1935)Otsuru(19T9)及Bhaibulaya(1979)等所描述的广州血管圆线虫相符,但部分成虫形态较特殊,与广州血管圆线虫相比:(1)虫体较长,雌虫长达45mm,雄虫26mm;(2)雄虫交后伞的腹肋的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广州血管圆线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1年2月至1982年9月在广州地区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中间宿主——螺蛳、蛞蝓以及运转宿主——蟾蜍、淡水虾的调查结果。褐家鼠感染率占1.6%,以越秀区感染最高(2.3%),荔湾区次之(1.2%),海珠区最低。褐云玛瑙螺带有广州血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感染率达29.7%。足襞蛞蝓不仅感染率较高(49.2%)且感染度较重。黑眶蟾蜍170只,仅发现两只阳性。  相似文献   
10.
1.本文报告在广州市××幼儿园十三个班共450名儿童蛲虫感染的调查结果,用棉拭漂浮法进行一次检查,阳性率达82.7%。2.在学龄前儿童中(3—6岁),蛲虫的感染率似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本文曾加以讨论。3.男女两性儿童阳性率男性(94.7%)高于女性(89.16%)。4.对233例阴性儿童再连续检查二次,阳性率达92.3%,对检查次数与结果的关系,本文曾加以讨论。5.对417名儿童进行棉签抹拭双手检查,发现有蛲虫卵109名,阳性率26.14%。6.在幼儿园内检查各班儿童的席子、寝室、课室、饭堂地面以及椅、玩具等均发现有蛲虫卵的污染。7.在256例儿童晚间入睡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肛口检虫,产卵雌虫到肛门外活动具有规律性,在儿童晚上入睡后二小时左右虫数最最多,3—4小时逐步减少。5小时仅有个别逸出。8.根据调查结果,结合预防(卫生)治疗措施,采用国产甲苯咪唑对376例儿童进行驱虫,结合卫生措施后复查,阴转例数为342名,阴转率90.96%,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