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9篇 |
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57篇 |
内科学 | 86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74篇 |
外科学 | 94篇 |
综合类 | 238篇 |
预防医学 | 12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2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53篇 |
肿瘤学 | 7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鼻咽癌148例,全部经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引用鼻咽癌08分期标准,比较各分区之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原发部位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在各区分布特点及跳跃性转移情况.结果 148例鼻咽癌其中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37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型鳞状细胞癌1例.病灶局限左或右侧壁18例,局限顶后壁9例,同时累及侧壁及顶后壁的广泛病灶112例,原发病灶不明显9例.143例(96.6%)伴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124例(83.8%),颈部淋巴结转移117例(79.1%),其中26例(17.6%)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12.8)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98例(66.2%)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区0组,Ⅰb区7组,Ⅱa区94组,Ⅱb区105组,Ⅲ区62组,Ⅳ区25组,Ⅴa区11组,Ⅴb区14组,咽后区202组,腮腺淋巴结转移7组.2例(1.3%)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1例,多处骨转移1例.2例(1.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Ⅱ区)淋巴结转移最多见.淋巴结转移首站与早期局限性病灶位置有关,原发或累及顶后壁病灶比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限于鼻咽部单侧病灶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路径与解剖上鼻咽部的淋巴回流路径一致,跳跃性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3.
4.
我院近十年发现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猝死病人,现就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以及一些相关问题提出粗浅看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病人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59岁,平均53.5岁。1.2 死前原有疾病及诱因 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3例。其中1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诱发因素不明确,2例发生在静脉高营养过程中,1例发生在“T”管造影后2h。1.3 临床表现与经过 病人手术前后的原发病都处于稳定状态,而突然发病、瞬间死亡发生在手术后的4-16d,猝死前4例有心前区疼痛和胀闷感,6例都有… 相似文献
5.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7岁,因车祸伤及头、胸、背21小时由某军医院转入我院ICU病房。(1996年6月23日2pm入院)。查体:T38.6℃、P126次/分、R38~45次/分、BP16/10kPa。神志恍惚、躁动不安、呼吸窘迫、唇指紫绀。右眼睑皮下及右眼球结膜出血、右鼻孔流血。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气管略左偏,双侧胸反常呼吸,双背部Ⅱ°擦伤30cm×55cm,双肺呼吸音低,右肺更低。第六脊神经平面下触痛觉消失。腹胀,肠鸣音极弱。X线胸片:右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我们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2月采用利多卡因、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梅尼埃眩晕症、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眩晕症以及颈原性眩晕症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O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55岁之间,平均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