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24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3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12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3.
严重混合型免疫缺陷病是婴幼儿少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均有严重缺陷。在九年前,这病还是不可医治的,所有生下来得这个病的幼儿通常都在第一年内死亡。1968年,用骨髓和胎儿组织移植治疗此类病,挽救了患儿的生命。本文综合了北美和欧洲17个移植组治疗的69例病例资料,分析了本病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预防和诊断治疗。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大。目前已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有助于诊断以及估计传染性与预后。预防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并应管理好传染源,积极研制特异性的肝炎预防疫苗。肝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主要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能试验的异常,进行综合判断。临床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与暴发型等几种类型,介绍了各型的诊断要点。治疗应中西结合,根据病情适当休息、补充营养及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有暴发性肝炎倾向者,尤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期防止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本文还对若干治疗问题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6.
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和胸腺因子D(TFD)培养前后的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GIL)的表型及抗自体瘤细胞活性变化。(1)GIL可被分离,培养后可增值;(2)新鲜GIL主要为T淋巴细胞,其中CD+8细胞多于CD4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相反变化;(3)新鲜GIL活性很弱,培养后很强;(4)TFD可能只有增强rIL-2的激活作用。提示GIL可望作为理想的效应细胞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诊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活体肝穿刺的病理标本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肝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血清TBIL、ALT、AST、GGT平均值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ALB、PTA则相反;与病理诊断比较,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轻度83.5%(81例),中度56.8%(46例),重度51.9%(14例)。结论血清TBIL、ALT、AST、GGT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程度;ALB、PTA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青蒿琥酯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的作用。方法将DHBV DNA阳性麻鸭随机分为青蒿琥酯大、中、小剂量组、拉米夫定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用药前、用药第71、4、21、28天,及停药第7天,取静脉血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DNA含量。治疗前后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拉米夫定组于用药后,血清DHBV DNA水平迅速降低,停药后立即反跳。青蒿琥酯大剂量组第21、28天DHBV DNA抑制率与拉米夫定组相似,停药后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病理改变各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剂量青蒿琥酯对DHBV DNA的抑制率与拉米夫定相似,维持时间长,安全,但其抗HBV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