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膜抗原荧光抗体试验(FAMA)方法调查广州地区正常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以VZV感染细胞作为抗原、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作为二抗的FAMA试验,对随机抽取的592份正常人血清标本进行特异性VZV抗体检测.结果 FAMA试验检测VZV抗体与其他的疱疹类病毒的相应抗体不产生交叉反应.应用此法检测592份血清标本中,VZV抗体总体阳性率为76.52%;1~、4~、7~、14~、20~、30~、40~及≥50岁年龄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4.67%、51.56%、73.91%、91.26%、92.78%、95.65%、98.11%和100%.1~3岁年龄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不同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FAMA法检测人群中VZV抗体与其他疱疹类病毒的相应抗体不产生交叉反应,是VZV抗体检测的可靠方法 .应以1~3岁儿童为VZV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皮肤水疱液及水痘疫苗中分离得到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株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 从水痘疫苗、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的皮肤水疱液中分离VZV,然后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病毒株的ORFs6、38、62进行分析,同时测序分析ORFs 1、31、51和62中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 4种疫苗酶切结果均为Alu Ⅰ~-Pst Ⅰ~-Sma Ⅰ~+ BssHⅡ~+ Nae Ⅰ~+,49株VZV临床分离株中Alu Ⅰ~+ Pst Ⅰ~+Sma Ⅰ~-BssHⅡ~-Nae Ⅰ~-占96%(47株),Alu Ⅰ~-Pst Ⅰ~-Sma Ⅰ~+ BssHⅡ~+占2%(1株),Alu Ⅰ~+ Pst Ⅰ~-Sma Ⅰ~-BssHⅡ NaeⅠ占2%(1株),其中1例患者的临床分离病毒株与疫苗一致;测序分析显示不同疫苗核苷酸序列之间存在差异,分离得到的疫苗株病毒序列与Varilrix一致.结论 存在疫苗引起水痘的情况,测定ORFs 6、62中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能够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对ORFs 1、31、51和62中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可追踪疫苗致病的病毒株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2012年阜阳市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咽拭子标本分离的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oxA10)VP4区的基因特征,初步了解该病毒的变异情况。方法对49份HFMD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出现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特征性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后提取病毒RNA,用VP4区分型引物进行半巢式反转录-PCR,再通过测序和GenBank Blast比对确定病毒型别,并对其VP4区进行序列进化分析。结果 49份咽拭子标本有16份出现了特征性CPE,病毒分离阳性率32.7%。其中三株经鉴定为CoxA10,阳性率18.8%。它们的VP4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99%,与GenBank中参考毒株VP4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7%~97%。其中与中国株HQOO5431同源性为96%~97%,与中国株JN639887同源性为96%~97%,与中国株FJ598089同源性为95%~96%,与日本株AB282808同源性为85%~86%,与日本株AB162743同源性为87%~89%,与CoxA10原型株Kowalik(AF081300)同源性为77%~78%。进化分析表明这三株分离株与Kowalik株聚成一簇,均属于CoxA10,与日本各地分离的CoxA10的病毒核苷酸差异较大,但与我国本土分离株自成一簇。结论 2011-2012年阜阳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CoxA10 VP4与中国地区分离株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其序列未发生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正常顺产新生儿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情况,并探讨脐带血血浆在HCMV垂直传播中的意义。方法自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采集5l份新生儿脐带血标本,将处理后得到的脐带血白细胞及血浆分别提取DNA后,进行HCMVUL55基因的巢式PCR俭测,并随机抽取其中18份脐带血白细胞进行HCMVp065抗原血症检测。结果51份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HCMVUL55DNA阳性数为16份,阳性率为31.4%;同时进行检测的51份脐带血血浆HCMVUL55DNA阳性数为17份,阳性率为33.3%,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与血浆的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以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HCMVUL55DNA巢式PCR结果为标准,利用血浆巢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75.0%(12/16),特异度为85.7%(30/35),阳性预测值为70.6%(12/17),阴性预测值为88.2%(30/34)。随机抽取其中18份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进行pp65抗原血症检测,阳性标本数为6份,阳性率为33.3%;与此18份血浆DNA巢式PCR结果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结论脐带血血浆在HCMV垂直传播中起携带并传播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新生儿脐带血中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IgG抗体和gB基因,了解新生儿HCMV感染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年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IgG抗体阳性、孕周与HCMV先天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6月期间,某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健康产妇所娩新生儿脐带血,共178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脐带血血清是否存在HCMVIgG和HSV-Ⅰ IgG抗体,巢式PCR检测HCMV gB基因.结果 产妇HCMVIgG阳性率为99.44% (177/178);产妇HSV-Ⅰ IgG阳性率为83.71% (149/178);新生儿脐血HCMVgB阳性率为32.02% (57/178);产妇年龄和HSV-Ⅰ IgG抗体阳性不是发生HCMV先天性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早产和过期产儿,应该加强其HCMV先天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构成及不同年龄组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方法将5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年龄分为A组(〈3岁)、B组(3岁~6岁)及C组(〉6岁)3组。(1)采用PCR法检测脑脊液常见病毒核酸,包括肠道病毒(EV)、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2)分析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1)32例核酸检测阳性(60.38%),其中EV 23例(43.40%),HSV 8例(15.09%),HCMV 1例(1.89%),未检出VZV。(2)A、B两组中有惊厥者明显多于C组(P〈0.01),C组以头痛为早期症状者23例(85.19%),而A、B两组分别只有1例和4例(P〈0.01)。HSV脑炎惊厥发生明显多于其他病毒性脑炎。结论证实合肥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以EV和HSV为主,HSV脑炎临床症状较严重,提示临床应加强病毒性脑炎病原检测工作,而PCFR检测患儿脑脊液中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符合临床快速、特异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霍氏鲍特菌可导致百日咳样呼吸道感染以及某些侵袭性感染,引发如菌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疾病。由于缺乏对霍氏鲍特菌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上霍氏鲍特菌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常被误诊为百日咳。加上目前有关霍氏鲍特菌流行病学研究很少,导致对霍氏鲍特菌感染普遍认知不足,也缺乏相应的诊疗指南。本文对霍氏鲍特菌及其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病原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