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内科医师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的现状,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在全国20个点开展了此项研究,我们对调查点中的渔区—舟山地区100名内科医师进行了调查,总结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来自舟山市3家市级医院,2家区级医院,5家乡级卫生院,21家村级卫生院的全科医师,共100名,其中男65名,女35名,年龄21~60岁,平均(30.85±7.26)岁。 2.方法:调查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设计,内容主要包括4部分:(1)被调查者一般情况(出… 相似文献
2.
通心络治疗颈动脉硬化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有颈动脉硬化斑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各血管的血流变化,与≥55岁的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脑供血不足患者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增快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搏动指数(P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通心络可以改善脑供血,是治疗和预防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高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入选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数量及部位。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合并颈动脉粥硬化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9.94±8.95mg)VS(4.12±2.85mg),P<0.05。颈动脉内有多个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患者(12.68±8.34)VS(9.94±8.95)mg,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膜厚度,斑块数量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4.
海岛渔(农)村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渔(农)民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改变渔(农)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法对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大洞岙、月岙、樟州、香莲、盐厂等5个村委(社区)≥35岁常住渔(农)民980人进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结果经过1年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社区渔(农)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坚持治疗率及控制率有明显提高(P<0.05);高血压相关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0.05);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渔(农)民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是有效的。社区应深入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渔区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现患情况,为制订合理的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初步得出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渔区超重(肥胖)的现患率为28.2%,糖尿病的现患率为24.7%,高血压的现患率为42.5%,血脂异常的现患率为37.1%,代谢综合征的现患率为18.9%. 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应加强对代谢综合征的检测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其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用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26例健康者和84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率,用盐负荷升压及减钠降压试验测定盐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葡萄糖代谢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84例高血压病患者中有47例(55.9%)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50例(59.5%)存在盐敏感。按葡萄糖代谢率数值把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降低组)47例,胰岛素敏感性正常组(正常组)37例。经方差分析,纠正体重指数后,降低组的各项代谢指标仍比正常组高,盐敏感发生率分别为58.1%,21.7%(P〈0.01)。结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重了高血压病患者盐、血脂及血尿酸等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他各项代谢异常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8.
9.
体脂分布类型和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类型和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影响。方法在2 668名自然人群中调查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比值、血压、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外周型超重组血压、三酰甘油、胰岛素高于非超重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非超重组;而中心型超重组血压、胰岛素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外周型超重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外周型超重组;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血脂、血糖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密切相关。结论体脂分布类型是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成年人饮酒状况对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07至2008年对分别于1998和2000年基线调查的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35~74岁的27020例队列人群开展随访调查。结果基线14572例非MS人群经8年随访,共发生MS2362例。在调整了年龄、南北方、城乡、受教育程度、体力活动、吸烟、体质指数以及MS组分数后,和不饮酒者相比,男性饮酒者发生MS的相对危险度(RR)为1.24(95%CI:1.06~1.45),人群归因危险度为10.13%;每日摄入酒精量10.1~20g,20.1—40g,〉40g组的RR分别为1.36(95%CI:1.02~1.82),1.34(95%CI:1.03—1.74)和1.41(95%CI:1.13,~1.77);每周饮酒2~5次和/〉6次的RR分别为1.25(95%CI:1.01~1.55)和1.26(95%CI:1.04~1.52);只喝啤酒组、只喝白酒组和混合饮酒组的RR分别为1.60(95%CI:1.05~2.45)、1.30(95%CI:1.02~1.65)和1.27(95%CI:1.06~1.52)。女性每日摄入酒精量在10.1~20g组和〉20g组RR分别为2.67(95%CI:1.26—5.65)和2.38(95%CI:1.35—4.22)。结论在全人群中,每13摄入酒精量〉10g就会显著增加MS发病风险,在女性中尤为明显。男性每周饮酒≥2次以及只饮啤酒、只饮白酒和混合饮酒者均明显升高MS的发病风险。为减少MS的流行,应提倡限制酒精过量摄入,尤其女性更应限制酒精摄入量(≤10g/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