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预测流脑发病趋势,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各市内各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茵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002~2003年全省共报告流脑病例47例,其中本省籍14例,外省籍33例;本省籍14例中以学生为多(6例),年龄以10~14岁组为多(共5例)。2002年4个监测点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76.5%(1118/1461),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茵(Nm)的带茵率为1.04%(16/1532)。2003年各监测点健康人群Nm的带茵率为1.56%(23/1474)。健康人群带茵以B群Nm为主。结论 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提示大部分人对流脑有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细菌性痢疾(菌痢)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提出完善国家菌痢监测方案的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比较,分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国家菌痢监测点婴儿菌痢病例的检出率为1%,低于其他各年龄组检出率;以3~9岁儿童的阳性分离率最高.依据菌痢监测病例定义进行的临床诊断,菌痢漏诊率为23.38%,而0岁组婴儿病例的菌痢诊断漏诊率为50%.病原菌型监测显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分别占57.21%和42.41%.监测点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43.39%的病例未能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病例匹配.结论 菌痢诊断标准中的病例定义不能有效发现婴儿菌痢病例,建立以临床和实验室相结合的菌痢主动监测体系是"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必要补充,尤其是对婴幼儿菌痢.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广东省流感监测系统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及暴发疫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并用流感监测数据来估算广东省2009年到医院就诊者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结果2009年5月18日广东省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共有21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9 784例,其中重症病例346例,危重病例141例,死亡36例;每周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构成比高峰与流感监测的甲型H1N1流感就诊指数高峰相一致,均出现在2009年11月,并在12月回落,且流感样病例就诊指数也降至警戒线(5%)以下,与季节性流感高峰(7月)完全不同。从病例输入到社区传播可划分为:以国外病例输入为主的输入散发期(5月18日至6月17日);出现聚集性病例,病例主要局限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限传播期(6月18日至7月30日);在全省流感监测网络中连续检出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病例为特征的持续传播期(7月31日... 相似文献
4.
中国四省甲型副伤寒分离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及分型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中国4个甲型副伤寒流行省份的分离株进行标准化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方法对来自4个省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利用XbaⅠ酶切染色体DNA进行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相似性聚类。结果分离自1998-2002年的89株甲型副伤寒分离株共有11种PFGE带型,这些菌株中具有优势带型。有3种带型相似性在96.3%,这3种带型的菌株占到分析菌株的865%,并在不同省份和年度中出现。结论建立了中国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用于网络监测分析的PFGE技术和数据库,近年中国部分省份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集中,存在同型菌株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5.
胶体金法快速检测霍乱弧菌诊断试验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胶体金法对霍乱弧菌检测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血清凝集试验方法作为金标准,并用胶体金方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对胶体金方法的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作出计算。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有极好的一致性(φ=0.943,Kappa=0.941),胶体金法诊断霍乱与金标准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法检测霍乱弧菌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93.1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5.38%,假阴性率为6.82%,假阳性率为0。结论:胶体金法在基层霍乱检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方法的特异性高,一致性也较高,但其灵敏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0年广东省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和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3 078和226 620例,报告死亡病例22和63例,发病率为97.53/10万和235.13/10万,死亡率0.02/10万和0.07/10万。2年度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市)及惠州市为主;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在4—7月和9—10月呈现2个高峰期(前者为全年高峰期),死亡病例在4—7月呈现高峰期;2年度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以3岁及以下儿童为主(2009、2010年分别占78.71%和81.04%),死亡病例均为5岁及以下儿童;2年度男女发病率性别比分别为1.81∶1.00、1.74∶1.00,死亡率性别比分别为1.67∶1.00、2.58∶1.00;2年度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均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72.21%和73.96%。2年全省报告手足口病10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分别为29、39起,平均罹患率分别为1.47%、4.86%。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2 889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49.57%,1 432/2 889),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5 355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最高(55.41%,2 967/5 355)。2009年报告的22例死亡病例均为感染EV71的实验室确诊病例,2010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的57例死亡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构成比为94.74%(54/57)。结论 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优势毒株发生转变。做好社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随机引物PCR方法用于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建立了随机引物PCR方法用于霍乱分子浒病学研究,其中两组引物针对霍乱弧菌重复插入序列设计,一组引物为任意序列。对2株霍乱弧菌O1群古典型(CVC)、81株魂尔托型(EVC)和10株O139群进行了分析,上述菌株经PCR鉴定,均携带霍乱肠毒素(ctx)基因和毒力协同调节菌毛(tcp)基因。3株CVC分为2个类型,81株EVC分为14个类型,10株O139群分为3个类型。其中10株分离于一次霍乱暴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及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吉城 林锦炎 万卓越 郑焕英 陈秋霞 张欣 李晖 郑夔 鄢心革 方苓 周惠琼 江立敏 钟豪杰 黄平 陈经雕 刁丽梅 张万里 谢韶英 柯昌文 张勤奋 崔金明 黄小俊 张景强 《华南预防医学》2003,29(3):29-31,T001
目的 对引起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各市首发病例、死亡病例、各个阶段病例的检测情况,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1~5月份采自广州、肇庆、江门、汕头、中山、河源、珠海等地的SARS病例的咽拭子、咽漱液等标本,用Vero—E6、Vero、MDCK、Hep—2、传代人胚肺5种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使用电镜、间接免疫荧光(IFA)、PCR及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应用ELISA、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分别对各个阶段SARS病例的血清及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5种细胞接种上述病人咽拭子标本后,均有部分出现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找到冠状病毒样颗粒。分离物扩增出冠状病毒特异基因片断。分离物与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1~5月的病例标本SARS冠状病毒PCR阳性率分别为100.00%(2/2)、76.19%(16/21)、71.74%(33/46)、20.00%(18/90)、6.36%(11/173);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100.00%(2/2)、78.57%(11/14)、58.33%(14/24)、30.3%(10/33)、12.50%(9/72)。河源、佛山、肇庆、中山、东莞、珠海六市首发病例均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I弗抗体。10个死亡病例中8例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基因或相关抗体。结论 SARS冠状病毒是引起本次广东省SARS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不同时期SARS冠状病毒特异基因片断和抗体的检出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广东省2009年扩大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东省扩大流感监测结果,探讨监测结果在疫情评估中的信息利用。方法2009年6月起广东省实施了扩大流感监测项目,将原有覆盖8个地级市的流感监测网络扩大到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共设有2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28家国家级流感样病例及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及36家省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的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病原学及暴发疫情等,并对2009年6月至12月扩大流感监测项目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东省自2009月6月1日至12月27日期间,出现了2次流感样病例就诊高峰,发病高峰期间流感样病例就诊指数(ILI%)分别达到7.05%和8.06%;第1个高峰发生在7月(第29—31周),季节性流感就诊指数峰值为2.58%,;第2次高峰发生在11月(第48周),甲型H1N1流感就诊指数峰值为4.38%;同期共收集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17 325份,流感病毒核酸总阳性率为35.02%(5 868/16 758),其中,季节性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4.75%(2 472/16 758),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0.26%(3 396/16 758);流感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流感病毒培养阳性率为23.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