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彧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17):11-11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Jane Armitage在报告中展示了来自HPS研究2万名受试者的最新证据。
HPS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他汀类药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rmitage等关于CRP的研究利用了来自HPs研究的两类数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期间5年的随访和临床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的长达4年的延长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 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浏阳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对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浏阳市项目点59 916名30~79岁常住居民有效基线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共分析调查对象59 916人,平均年龄(51.57±10.54)岁,文化程度以高中为主,占58.6%,67.4%的居民年收入在2~4万之间。92.88%的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好,7.12%评价较差。调查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患病率分别为33.7%、3.46%、7.36%,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均P<0.01),慢阻肺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高血压知晓率、糖尿病知晓率分别为36.70%和55.00%。健康状况自评情况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婚姻状况、医保情况、是否患慢性病之间等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糖尿病对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为差的风险最大(OR=2.95,95%CI:2.61~3.33),其次为慢阻肺(OR=2.59,95%CI:2.35~2.84),高血压(OR=1.55,95%CI:1.44~1.67)。男女性慢性病患者均认为糖尿病对自我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女:OR糖尿病=3.04, OR慢阻肺=2.69,OR高血压=1.39,男:OR糖尿病=2.84, OR慢阻肺=2.59,OR高血压=1.83)。年龄大、单身是影响自我健康状况好的危害因素。有医保、收入越高、体重指数大是自我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 结论 慢性病患者其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明显差于正常人群;糖尿病对居民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影响最大,高血压的危险性可能被低估。需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河北省实施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为主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取得的效果。方法对1997~2005年M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麻疹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河北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通过坚持MV的常规免疫和系统开展MV强化免疫,大大降低了麻疹发病率;通过建立灵敏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疹病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了依据。同时分析了加速控制麻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的策略。结论河北省加速控制麻疹取得了巨大进展,系统实施的免疫和监测策略为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3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34%;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62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29%。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5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4-异硫代氰酰基-1-丁烯。结论:SD与HS-SPME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两者联用分析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伤残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998年以来在哈尔滨市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内开展了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工作。1管理内容和方法1.1随访管理目标以各类高血压患者为重点管理对象,以强化健康教育与合理治疗为主导措施,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和控制率为工作目标。1.2随访管理内容根据血压、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等综合因素水平将社区中筛检出的高血压患者的危险量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级(卫生部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编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进行分级管理,提供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指导合理用药,根据病情和器官受累情况随时调整个体治疗方案。病人开始治疗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评估治疗反应,使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须加强随诊,寻找其最小有效剂量且能耐受的药物,诊视的相隔时间须较短,建议每周一次或按病情确定。1.3随访时限和方式低危和中危:每3个月随访一次;高危和很高危:立即或1周内提出治疗建议,每1个月随访一次。如某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属于不同水平,要按较短时间内随访处理。对新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初诊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对策。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病毒学检测结果。结果河北省2001~2004年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17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病毒;177例PV阳性AFP病例散在分布11个市、101县(区、市,下同),占全省总县数的57.1%;各月均有AFP病例,≤2岁病例占86.4%;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中≤1岁儿童占70.3%;177株PV型别差异明显,Ⅱ型占优势;麻痹伴发热占72.9%,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4%。结论继续提高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可能的输入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5种甲基化年龄加速指标与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有基线外周血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数据的研究对象980人, 计算Horvath时钟、Hannum时钟、DNAm PhenoAge、GrimAge和Li时钟5种甲基化年龄。根据甲基化年龄对实足年龄回归的残差值计算甲基化年龄加速。研究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经BMI和腰围联合定义的体型。心血管代谢因素包括血压、血糖和TC。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因素与各甲基化年龄加速指标的相关性[β值(95%CI)]。结果 GrimAge加速指标与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及BMI存在关联。与不吸烟、不饮酒或BMI为18.5~23.9 kg/m2 者相比, 吸烟者(每天吸烟1~14、15~24、≥25支者对应的β值依次为0.71(95%CI:0.57~0.86)、0.88(95%CI:0.73~1.03)、0.99(95%CI:0.81~1.18)、重度饮酒者[每日纯乙醇量≥60 g:0.33(95%CI:0.11~0.55)]、BMI<18.5 kg/m2者[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岛市居民的水果摄入情况,探讨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青岛项目点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基线共调查35 5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年龄(50.3±10.2)岁。水果摄入频率较高的研究对象更年轻,更多的是女性、文化程度高和家庭收入高的人群(均P<0.05)。本研究随访过程共观察到脑卒中发病事件1 011例,脑卒中发病密度为387.63/10万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对脑卒中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44%(HR=0.56,95% CI:0.50~0.62,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46%(HR=0.54,95% CI:0.46~0.64)和42%(HR=0.58,95% CI:0.52~0.69)(均P<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SBP和随机血糖,没有改变水果摄入对于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结论 增加水果摄入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居民应增加水果摄入,建立更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