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56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 制定合肥地区新婚妇女孕前叶酸参考标准,并探究合肥地区新婚妇女孕期叶酸水平与饮食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合肥地区的地理分布,选取2 500名20 ~35岁新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留取研究对象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叶酸检测,同时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结果 研究对象血清叶酸水平呈正偏态分布.将研究对象叶酸水平低于P5 (11.63 nmol/L)界定为低叶酸水平.月收入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越高的新婚女性其血清叶酸水平越低,不同地区新婚女性血清叶酸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个条目的《新婚妇女孕前饮食模式问卷》 (传统型、动物蛋白型、营养型、饮料型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低水平营养型饮食是新婚妇女血清叶酸水平偏低的危险因素,低水平和高水平饮料型饮食是叶酸水平偏低的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肥地区新婚女性血清叶酸水平低于11.63 nmol/L 界定为低叶酸水平.新婚妇女孕前饮食模式对血清叶酸水平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HLA-DM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HLA-DM基因及其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影响.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用PCR-RFLP的方法确定HLA-DM的基因型,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SLE的危险因素,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环境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共检测到3种DMA与4种DMB等位基因,其分布在SLE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布一致.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SLE的环境危险因素有5个(潮湿、精神刺激、日晒、刀豆、扁桃体感染),女性个人婚育史因素有3个(出生时母亲的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流产次数).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提示HLA-DMB*0102与扁桃体感染的交互项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有多个环境危险因素与SLE的发病有关,HLA-DM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SLE发病及活动性没有独立作用,但HLA-DM基因与某些环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SDF1 3’A、CCR2 64I、-2 5 18MCP 1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身抗体、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按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对 12 1例SLE病人分组 ,探索SDF1 3’A、CCR2 64I、-2 5 18MCP 1基因多态性与自身抗体、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性。结果 SDF1 3’A、-2 5 18MCP 1、CCR2 64I基因多态性与SLE自身抗体的产生均无关。而有关节炎病人中 -2 5 18MCP 1G/A基因型频率高于无关节炎病人 (Pc =0 .0 18,OR =3 .0 8,95 %为 1.2 7~ 7.5 7)。三种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IgG、IgA、IgM、C3 、C4、ESR水平和SLE DAI间均未见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2 5 18MCP 1基因多态性与SLE病人的关节炎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福氏 2a志贺菌肠毒素ShET1和肠毒素ShET2进行基因分型 ,提高福氏 2a志贺菌同源克隆鉴定系统的分析水平。方法 综合运用质粒DNA分析、16srRNA基因探针分析及随机PCR分析方法对 93株分离自不同地区 ,不同时间的福氏 2a志贺菌进行多生物学标志分型 ,同时引入志贺菌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PCR分析法检测福氏 2a志贺菌。结果 质粒DNA分析、RAPD分析、16srRNA基因探针分析三种方法联合运用 ,可将 93株S flexneri 2a分成 19个克隆群 ,克隆分辨率为 2 0 4 3% (19/ 93) ,引入毒素ShET1/ShET2基因PCR分析 ,可新增加 8个克隆群 ,克隆分辨率为 2 9 0 3% (2 7/ 93) ,克隆分辨率提高 8 6 0 % (8/ 93)。 93株福氏 2a志贺菌按志贺菌肠毒素分为 4种基因型 ,即 12株ShET1(- ) /ShET2 ( ) ,14株ShET1( ) /ShET2 (- ) ,5 9株ShET1( ) /ShET2 ( ) ,8株ShET1(- ) /ShET2 (- )。结论 在应用多生物学标志进行福氏 2a志贺菌同源克隆鉴定系统研究时 ,肠毒素ShET1/ShET2基因PCR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江门一起菌痢暴发的特异传染源。方法 对8株福氏2a志贺菌进行PAPD分析。结果 此次菌株暴发期间分离的8株福氏2a志贺菌具有两种不同的RAPD特征(RTI、RTⅡ型),其中2株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株J98101(PTⅡ型)和J9826(RT I型)分离不同克隆。结论 本次暴发偶合有部分散发病例。相对于质粒分析而言,RAPD分析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它提供的遗传学信息更为丰富、直接、精细。  相似文献   
6.
怀远县3510名高中生伤害发生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怀远县高中学生一年来的伤害情况。方法:运用自编调查表对3510名高中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怀远县高中生共发生12种不同类型伤害,发生率为42.5%,前三位伤害依次为跌伤(17.6%)、刀或锐器伤(11.2%)、动物咬伤(11.1%);家庭和学校是学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手和四肢是伤害的主要部位,发生原因多与运动和玩要有关;伤害引起缺课和经济损失;伤害与年级和性别密切相关。结论:伤害已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和学习,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银屑病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运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效果显示:吸烟(OR=3.21)、居住地潮湿(OR=2.60)、食鱼虾(OR=1.35)、嗜酒(OR=2.99)、精神紧张(OR=2.19)、喜食辛辣(OR=3.99)、饮酒(OR=5.71)、精神紧张(OR=4.19)、感染(OR=5.83)、居住地潮湿(OR=4.73)是银屑病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嗜酒、精神紧张、感染、居住地潮湿等环境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SARS之后《传染病防治法》的教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又称传染性非典性肺炎。2 0 0 3年春 SARS的突然袭击 ,震惊了国人 ,也震惊了世界 ,使政府更加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作为医务工作者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的教育必不可少。基于上述背景 ,我校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 ,加强了《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为正确评估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对该批毕业生在学习前、后对《传染病防治法》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现况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我校毕业生按专业进行按比…  相似文献   
9.
儿童医院是儿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关口,如管理不当,又容易成为疫情传播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某儿童医院2006年至2010年所收治666例儿童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儿童医院传染病就诊现状,认为部分传染病的疫情传播同医院内接触性传播有一定的关联,并就减少医院内接触性传播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围产期母血与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核酸DNA载量的关联性,探索脐血乙肝五项模式与HBV-DNA载量之间关系,用于评估新生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性.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选择住院分娩产妇612例作为乙肝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乙肝五项不同模式共分为五组,均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新生儿脐血HBV标志物,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脐血新鲜血清HBV-DNA载量,探讨围产期母血与脐血间HBV-DNA载量的关联性.结果 年龄在18 ~ 44岁围产期妇女,A组传染性强的乙肝“大三阳”或1,3阳性者149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9.33%和32.21%;B组260例乙肝“小三阳”,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0.00%和3.08%;C组乙肝1、5阳性者58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5.52%和12.07%;D组乙肝病毒第5阳性者59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56%和1.69%;E组对照组:乙肝五项全阴性86例,产妇血清和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16%和0.A组与B组间脐血HBV-DNA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4.09,P<0.01).乙肝产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率高达82.55%,脐血HBsAg的阳性率为32.89%,A组即HBsAg HBeAg阳性的产妇经胎盘传播乙肝病毒的概率(32.21%)明显高于B组“小三阳”产妇的脐血HBV-DNA感染率(3.02%),A组是B组的10.67倍;传染性强的A组母血是脐血HBV-DNA平均载量的6345倍.结论 ①新生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阳性率与围产期母体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②乙肝产妇生产的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率是HBsAg的2.51倍,要研制复合型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即增加高效价HBeAb成分可结合HBeAg,原有的HBsAb也可结合相应的HBsAg,增强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作用;③我国应加强乙肝知识的宣教工作,完善围产保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