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75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集美大学2002级福建籍新生肝炎感染现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了解集美大学2002级福建籍新生甲、乙、戊3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学生中抗HAV-IgG,HBsAg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77.08%,15.23%,17.15%,地区差异明显;HAV,HEV无性别差异,而HBV以男性为高;农村HAV和HBV感染率均高于城镇,而HEV感染率无城乡差别.结论应该加强对本地区大学生的甲、乙肝预防,急需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戊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戊型肝炎是否为人兽共患病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戊型肝炎 (HepatitisE ,HE)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在发展中国家流行 ,发达国家少见 ,患者常有去过HE流行区的旅行史。 1990年Balayan等〔1〕首次用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 tisEVirus,HEV)实验感染家猪获得成功 ,由此提出家猪维持HEV的自然循环和作为动物模型的可能 ,1997年Meng等〔2〕首次从美国的猪血清中分离到猪HEV野毒株。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 ,HEV或与其相似的病原体不仅在人类中流行 ,亦广泛分布于多种动物 ,但HE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的证据仍有许多疑问未得到澄清 ,本文概述了两方面的主要观点及证据 ,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3.
戊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血浆经输血传播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阳性血浆对灵长类动物的感染性和致病性。方法对抗-HEV IgM阳性而IgG阴性志愿献血员血浆进行HEV RNA检测,并将存在病毒血症献血员的10ml血浆静脉输入健康恒河猴,观察其对恒河猴的感染性和致病性。结果从1份抗-HEV IgM阳性而IgG阴性志愿献血员血浆中分离出HEV基因IV型RNA片段。该份血浆输入恒河猴后,恒河猴出现典型急性肝炎生物化学和病理表现,病毒血症,血清抗-HEV IgM和IgG抗体阳转。结论HEV病毒血癌献血员血浆输入可以引起灵长类动物的HEV感染以及急性肝炎,提示HEV经输血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戊型肝炎诊断中血清学及核酸检测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恒河猴感染模型评估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在戊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6只戊型肝炎病毒(HEV)实验感染猴的系列血清和粪便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病毒学检测,用4种酶联免疫吸附抗体检测试剂(E2-IgM,E2-IgG,GL-IgG和YES—IgG)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感染猴均产生E2-IgG抗体,除1只感染猴未检出粪便排毒和E2-IgM外,其余感染猴均出现粪便排毒和E2-IgM阳转。GL-IgG和YES-IgG的阳转率较低,而且与感染剂量相关。急性肝炎主要开始于感染后3~7周内。病毒学指标在潜伏早期即已出现,较疾病的发生约早2周,并在急性期迅速下降。E2-IgM在发病时已有约2/3阳转,并在发病后10周内完全转阴。E2-IgG几乎与E2-IgM同时阳转,在所有感染猴中持续存在,直至86周后仍无阴转。GL-IgG和YES-IgG抗体较E2抗体晚约1周,在感染后20周内已有过半数转阴。结论E2-IgM是一个良好的戊型肝炎急性感染诊断指标,E2—IgG是一个良好的戊型肝炎既往感染诊断指标,GL-IgG和YES—IgG抗体的阳转或双份血清滴度升高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病毒核酸检测仅在发病的极早期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我国主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是否存在“春节效应”。方法 首先根据每月天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卫生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2005年至2011年月报告病例数进行调整,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分解出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S和SRi(季节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最后结合传染病的该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对应的潜伏期、春节时间,推测其是否具有“春节效应”。结果 发现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百日咳、淋病和梅毒可能具有“春节效应”。结论 该7种传染病之所以表现出“春节效应”,可能原因是春节期间大规模人群流动等社会因素影响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式而呈现出的结果。研究结果提示在春节期间应加强相关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8.
基于空间分析预测钉螺分布的气温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钉螺分布与气温的定量关系,为全球气候变暖与南水北调钉螺能否北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多年来的年平均最低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按1km网格匹配气温数据,在GIS支持下,将空间分布的气温数据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布图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气温与钉螺分布的吻合程度。结果钉螺分布区的累年平均最低气温的95%可信区间为(4.3~18.1℃)、累年1月平均最低气温的为(-4.6~9.2℃)、累年平均气温的为(9.4~21.1℃)、累年1月平均气温的为(0.9~12.4℃)、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为(16.2~25.6℃),其中累年1月平均气温与钉螺的分布拟合最好。结论1月平均气温是预测钉螺分布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德清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中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学校健康教育对其影响,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德清县城镇和乡村学生,采取匿名自填式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60.9%~91.9%;传播途径知晓率为22.0%~93.1%;大部分中学生对艾滋病持正确态度,对感染者不存在歧视;大部分中学生赞同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城镇学生对艾滋病了解程度好于乡村学生(P〈0.05),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也更少(P〈0.05)。结论目前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一定的水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学校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做到知、信、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麻诊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家长对接种认知情况,探讨民工子弟麻疹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区抽取606名民工子弟学校新入校学生,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06名新生中,38.29%的学生无预防接种证或丢失,37.95%的学生麻疹疫苗接种≥2剂,接种次数和知晓率与学校类别、出生地、此前就学地、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孩子数、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知晓问答平均得分2.72分,68.98%低于3分,88.94%家长认为有必要为孩子接种麻疹疫苗,89.61%的家长以医务人员、书面材料、广播电视宣传为获取麻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家长知识知晓率低、获取知识途径传统单一,应采取针对性宣传策略和方式,以促使该人群由被动接种转化为主动接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