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7篇 |
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124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525篇 |
内科学 | 177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77篇 |
特种医学 | 87篇 |
外科学 | 96篇 |
综合类 | 783篇 |
预防医学 | 322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337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92篇 |
肿瘤学 | 7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耳草总黄酮对肾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探究地耳草总黄酮治疗肾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5/6肾切除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模型,ELISA检测血清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致炎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免疫组化检测肾脏组织胶原-Ⅰ(Collagen-Ⅰ,Col-Ⅰ)。结果:地耳草总黄酮各剂量组IL-1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地耳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IL-2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地耳草总黄酮各剂量组bFGF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地耳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Col-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地耳草总黄酮通过抑制促纤维化相关因子bFGF和TNF-α和炎症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降低Col-Ⅰ的表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系膜和基质的增生,改善肾小管病变,进而缓解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芪贞慢咽宁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HT6K 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和大肠埃希菌,对芪贞慢咽宁颗粒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 规定条件下培养,3个批次制剂五种阳性菌回收率均高于70%,证明无抑菌现象.3个批次制剂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有菌生长,而阴性对照未出现.HT5"H结论 本品对需氧菌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为平皿法;控制菌检查可采用常规法检验.该方法用于芪贞慢咽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3.
4.
药品供应是灾害医学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前的预估,合理选择运输和投放的时机与方式,对于有效控制救援成本,提高救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之后的灾后救援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克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6(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26,usp26)基因进行表达和活性测定.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小鼠全血中扩增获得usp26基因并测定序列.将基因片段与pGEX-6p-1拼接,应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使蛋白表达并利用Ub-Met-β-gal鉴定活性.用多重比对方法分析人类、小鼠及褐家鼠usp26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 本实验克隆出usp26基因.构建出pGEX-usp26质粒,该质粒表达出GST-USP26结合蛋白并测得其活性.三个种属含有相同的赖氨酸结构域(Cys box)与组氨酸结构域(His box)特征部位氨基酸.结论 usp26基因克隆并表达成功,完成活性测定,为进一步探索usp26在男性不育机制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活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同步放化疗是推荐的标准治疗.理想的化疗方案并未确立.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紫杉醇/卡铂(paclitaxel/carboplatin,PC)三周方案同步胸部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的依托泊苷/顺铂(cisplatin/etoposide,PE)方案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共43例,其中15例接受PC三周方案同步胸部放疗,28例接受PE方案同步胸部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1.9%,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0.7%,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0,6个月(95%CI:7.4-13.8),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9.2个月(95%Ch15.3-23.1).PC组和PE组在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ORR:33.3%vs 46.4%,DCR:86.7%vs 92.9%,P=0.638;PFS:6.6个月vs 12.2个月,P=0.389;OS:16.1个月vs 22.1个月,P=0.555).不良反应可处理,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PC三周方案同步胸部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与标准PE方案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可接受,在临床中可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的关系,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计算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2014年大肠埃希菌每季度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相应的抗菌药物DDDs,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2014年出现了耐药,耐药率由0分别上升至8.8%、9.4%,同时二者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有极显著性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r分别为0.915、0.793,P<0.01)。此外,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7,P<0.01),头孢他啶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672,P<0.05),其他7种抗菌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某些抗菌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规范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1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分析其临床特点,归纳中医证型。【结果】(1)纳入观察的21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发热恶寒、肢体困重、纳呆纳差、头痛头重、脘腹痞满、小便黄、苔黄腻、脉濡等。(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阻遏>卫气同病>热入气分>热入血分>毒陷心包>阳气暴脱。(2)实验室指标检测方面: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计数(PLT)减少和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较明显;而患者复查感染相关指标如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等均无显著升高,重要脏器损害相对较为少见。【结论】登革热可归属中医“湿热疫”的范畴,临床证型以卫气同病及湿热阻遏多见,治疗应注重清热化湿健脾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分水岭脑梗死( WSI)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5月连续收集入住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WSI患者86例( WSI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WSI的脑梗死患者86例(非WS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WSI组糖尿病、低灌注比例高于非WSI组(P=0.024、0.043),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非WSI组(P=0.016、0.030);WSI组皮层小梗死发生比例、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前/后交通动脉均不开放比例均高于非WSI组( P=0.000、0.016、0.007、0.021);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比例低于非WSI组( P=0.033)。结论 WSI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低灌注及低血压,发病原因为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和低灌注事件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微栓塞、Willis环血流代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