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17βE2对卵巢切除(OVX)兔的AS斑块、血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34只成熟未孕雌兔分为4组:A为NC;B为Sham+CHO;C为OVX+CHO;D为OVX+CHO+17βE2。喂养12周,喂养前与12周后测定血脂TC、TG、HDL-C、LDL-C、ApoA1、ApoB;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AIRC及纤维蛋白原。喂养12周后处死,测定AS斑块面积与主动脉总面积百分比。结果: ①AS斑块面积与主动脉总面积之比,A、B、C、D组分别为0.02±0.00、0.42±0.15、0.67±0.23、0.12±0.11,B组小于C组(P<0.05)、D组明显小于C组(P<0.01)。②血脂TC、TG、LDL-C、ApoB,B、D组明显小于C组(P<0.01)。③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AIRC与纤维蛋白原D组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17βE2能抑制脂质斑块沉积,改善血脂代谢,减轻高脂血症,改善血液流变学。这可能是雌激素抑制AS形成的部份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尿道阴道炎中生殖支原体(Mg)的致病性及临床特点.方法用本所生化室建立的套式PCR法对110例儿童尿道阴道炎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尿道阴道分泌物标本做了Mg检测,此法灵敏度为103cfu/ml,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结果病例组中Mg检测的阳性率7.27%(8/11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0.病例组的8例患儿均为女性.Mg阳性病例中尿道阴道炎临床表现急性期者为12.5%(1/8),亚急性期者为37.5%(3/8),慢性期者为50%(4/8).结论Mg是儿童尿道阴道炎的病原体,女童易感,临床以慢性期表现为主,红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7省市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阐明我国7省市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水平以及维生素K缺乏流行病学状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国7省市405例健康足月婴儿和142例早产婴儿脐血PIVK-Ⅱ进行测定。结果:(1)405例足月婴儿脐血PIVK-Ⅱ阳性率为44.7%(181/405),其中男婴为43.5%(93/214),女婴为46.1%(88/191)。142例早产婴儿脐血PIVK-Ⅱ为43.0%(61/142),其中男婴儿为45.3%(34/75),女婴为40.3%(27/40),二者性别无统计学意义。(2)城市和农村出生足月婴儿和早产婴儿脐血PIVK-Ⅱ阳性人群2-9mg/ml范围最多,亦占44.2%,但在>200ng/ml极重度阳性亦占10.3%。(3)PIVK-Ⅱ阳性率随月龄增加而降低,但2月龄时其阳性率仍为14.3%。(4)城市新生儿PIVK-Ⅱ阳性率随出生体重增加和孕周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我国新生儿和婴儿存在较严重维生素K缺乏亚临床现象,应大规模实施维生素K预防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注射用脉络通的药效学作用,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进行了离体纤维蛋白溶解试验;用兔血浆优球蛋白溶解试验法,以溶解时间(ELT)为指标,进行了在体兔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测定试验;用双缩脲法显色以吸光度为指标,进行了在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试验;用125I标记血块注入兔静脉形成血栓法,以血中核素放射活性计数为指标,进行肺血栓溶解试验。结果表明,脉络通在离体条件下有溶解纤维蛋白和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经t-检验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用药前各兔血液放射活性计数一般在700~900 cpm/g的范围内,静注脉络通后1 h受试物血液放射活性增加,有量效关系,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脉络通有加速优球蛋白溶解和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能够改善循环障碍,防治肺栓塞,是溶解血栓及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群体角度探讨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第17外显子(Exon17)变异与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某一特定队列中国人群(345名)的INSR基因Exon17进行扩增,并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单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1)男性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风险是女性的1.83倍(P<0.05)。(2)在Exon17测得3个单核苷酸多态(SNPs),即10798位点的G缺失(1017位天门冬氨酸),10954位点的C→CA(1069位亮氨酸),10961位点的T→TA(1071位苯丙氨酸)。生化指标分析发现,10798位点G缺失者的甘油三脂水平低于不缺失者(P>0.05),缺失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不缺失者(P<0.05)。按性别分层,3个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在IR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不显著。结论INSR基因Exon17的3个SNPs改变可能并不直接参与I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中胰岛素、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与肥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调查总样本中的3511例(男1790例,女1721例)6~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据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1626例、超重组655例和肥胖组123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脂肪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间脂肪细胞因子的差异;不同肥胖程度对预测脂肪细胞因子异常的作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重、肥胖组儿童血中胰岛素、瘦素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具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脂联素水平则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抵抗素水平仅见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和青春发育期,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儿童青少年血中胰岛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肥胖程度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因子异常检出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控制体重、降低肥胖程度对预防儿童成人慢性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脂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与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龄儿童肥胖的影响.方法 从"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中选取6~18岁学龄儿童3503名,分为肥胖组(1229名)和非肥胖组(2274名).进行问卷调查、静脉采血和基因型检测.结果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共提取蛋白类食物、果蔬、烟酒、静态生活方式和业余体育活动5个公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FTO基因与蛋白类食物交互作用为例,当两因素共同存在时,其中归因于交互作用的危险度占19.16%.该位点多态性与果蔬、静态生活方式和业余体育活动的交互作用归因百分比则依次为5.97%、19.62%和12.43%;该位点与烟酒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在中国学龄儿童中,蛋白类食物、果蔬、静态生活方式和业余体育活动等生活行为因素可能修饰FTO基因与肥胖的关系.但仍需要大规模、前瞻性的干预性研究,验证FTO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儿童肥胖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药理学角度验证注射用脉络通的药效学作用.对在体猫和犬进行了药效学试验,以一级和二级共11个参数为指标,观察给药前后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用丝线不完全结扎冠脉降枝下端造成局部缺血,以心外膜心电图的∑ST和坏死面积为指标,观察给药对未结扎以及结扎后∑ST和坏死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脉络通使心排血量增加,有量效关系并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使每搏量增加并有量效关系,高剂馈时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使总外周阻力降低,有量效关系,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使∑ST降低和坏死面积减少,有量效关系,但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脉络通对在体猫和犬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脏缺血和改善心外膜ECG和减少坏死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