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2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94篇 |
药学 | 1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人群队列研究证明,多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呈聚集现象,并提示胰岛素水平与诸多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剂量相关。1988年,Reaven将各危险因素归纳概括后,首先提出了“X综合征”这一概念,此外还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死亡四重奏”等多种名称。1999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 ,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即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和(或)胰岛素抵抗,并伴有另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或微量白蛋白尿。上述MS的每一项异常都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按照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 (CDC)对SARS病例职业划分标准 ,对 2 0 0 3年 3月~ 6月北京市发生的SARS临床诊断病例中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个案调查和描述分析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市医务人员人口数计算医务人员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 医务人员SARS病例 4 0 7人 ,占总病例的 17 3% ,男女发病比 1∶3 4 7,发病率为 2 82 80 /10万 ,是北京市平均发病率 (18 5 7/ 10万 )的 15 2倍。医务人员SARS死亡 10人 ,死亡率 6 94 / 10万 ,是全市平均死亡率 (1 4 1/ 10万 )的 4 9倍 ,病死率为 2 4 6 % ,显著低于全市 7 6 2 %的平均病死率水平。医务人员SARS发病和死亡病例集中在 4 0岁以下年龄组 ,分别占 76 5 %和 80 0 %。护士和医生是医务人员中主要发病人群 ,分别占 5 1 9%和 37 8%。SARS流行早期医务人员发病病例构成最高 ,随流行过程持续 ,发病比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χ2 =2 3 18,P <0 0 0 1)。医务人员SARS病例中有明确接触史的比例为 71 1% ,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38 5 % ) (χ2 =14 2 3,P <0 0 1) ,但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是否具有接触史的比例没有差别。结论 在本次SA 相似文献
3.
4.
1998年中国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目的 了解中国低出生体重率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1省44个市县1998年7-10月出生的活产儿,用统一的新生儿杆秤进行测量,精确度至25克。结果 ①中国低出生体重率的分布特点是女婴高于男婴;农村高于城市;边远地区高于内地;内地高于沿海。城市平均低出生体重发病率为4.2%。但贫困县及青海省低出生体重率分别为12.2%、11.5%。②本次调查低出生体重率的危险因素有多胎、多产次、孕周不足、高海拔、低国民生产总值及妇女贫血等。结论 我国城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边远地区及贫困县低出生体重率仍较高,应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性分析1985至2013年北京市7~18岁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和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罹患现状。方法利用1985、1991、1995、2000、2005和2010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北京数据,以及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2004、2007、2010、2013年完成的北京小、中学生4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并以同期北京市GDp数据,分析社会经济水平变化与学龄儿童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结果1985至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持续增长,学龄儿童的身高、胸围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以12岁男生增长速度最快,城市和农村身高( cm)分别由150.2、144.7增长至159.6、156.1,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24%和0.30%;胸围(cm)分别由69.6、69.0增长至81.1、78.1,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62%和0.49%。而1985至2005年城市学龄儿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体重和BMI水平在2005至2010年部分年龄组出现下降拐点,但此期间农村学龄儿童的体重和BMI依然呈上升趋势;以12岁男生为例,城市和农村BMI( kg·m-2)分别由19.6、18.1增长至21.6、20.6,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2%和2.23%。相比2005年前,50 m跑用时有所缩短;城市男女生肺活量增加,肺活量指数上升;农村男女生肺活量及肺活量指数依然呈下降趋势。结论北京市城市学龄儿童的体质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农村学龄儿童的体质状况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持续增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Q:我和先生结婚3年了。最近,我们把生孩子提上了日程。有一天,和同事聊天时,不经意提到,我是O型血,先生是AB型血。同事就说,那你们生孩子要小心了。小心生出溶血儿!我问她为什么,她也解释不清,就听说是“AB型”和“O型”会溶血。这是一定的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压由儿童期至成年期的轨迹变化规律。方法:对1987年开展的"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队列人群于2005年进行追访,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血压并进行心血管相关因素的健康体检。结果:(1)18年间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增长幅度表现为SBP>DBP ,男性>女性。青春期前,男女血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青春期后,血压增长幅度减缓,男性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2)儿童期血压与成年期血压呈现正相关关系,控制成年BMI和身高,男性两时期SBP偏相关系数为0.23(P<0.01),DBP偏相关系数为0.29(P<0.01);女性SBP偏相关系数0.38(P<0.01),DBP偏相关系数为0.19(P<0.01)。(3)分别按儿童SBP/DBP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