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43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初步探讨SARS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SARS患死亡报告资料汇总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自2003年1月2日发生首例SARS病例,至5月17日末例止,与SARS相关的死亡病例43例,病死率为4.04%(43/1065)。其中离退休人员病死率最高,为15.15%(20/132);医护人员病死率较低,为2.48%(7/282)。死年龄在5岁至89岁之间,以60岁以上为主,占50%。以1月份发病的病死率最高,为12.86%。死亡病例中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肿瘤等的占53.48%。结论SARS是可防可治的,广州市在疾病流行过程中探索出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SARS患死亡的危险因数是年龄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有明确接触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主要传播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SARS病例与正常对照进行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X1(发病前20 d内没有到外市(县)旅行史)、X2(发病前20 d内没有到过医院)、X19(发病前没有患其它疾病)对SARS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其OR值分别为0.49(0.24~0.96)、0.44(0.27~0.71)、0.39(0.23~0.68).而X10(发病前患有高血压病)和X5(发病前20 d内与确诊(或疑似)非典病例接触)具有较强的危险性,它们的OR值分别为3.67(1.02~13.14)、11.20(3.36~37.35).而多因素分析中,只有X1、X5、X7(住宅类型)3个因素进入模型,其OR值分别为0.32(0.12~0.87)、22.93(2.54~207.02)、1.93(0.75~4.95).结论:SARS的发病与接触史、居住在居民楼、外出旅行史有关.高血压病人是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学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及时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学校人群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通过对医院收治病例报告资料的汇总与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个案调查与现场调查),描述流行概况。结果 累计至2003年4月28日,广州市共报告了119例学校病例,其中包括托管儿童5例、中小学生45例、大学生24例、职校学生11例、实习医学生16例、教师14例及其他有关人员4名。该人群对非典型肺炎的易感性较为一致,调查中末发现有聚发或续发现象,流行暂趋稳定。结论 在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过程中,尚未发现存在学校特有的流行规律,多为散发夹杂家庭聚集。然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机团单位,人员构成甚为复杂,潜在传播可能性大,必须准确具体地认识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疫情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医院内感染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 0 3年 4月 16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 ,由于其传染性强 ,病情严重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 0 0 3年SARS在广州市首次流行 ,也在全国乃至全球流行。由于初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 ,未能完全做好病人的隔离和预防工作 ,以至造成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在收治病人的医院出现暴发流行 ,并引起社会上聚集性和散在性流行。为了掌握此病的发病过程 ,了解其传播途径 ,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对广州市院内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医院及被感染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06年广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病例标本来自广州市4家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和暴发疫点现患病例的漱口液或咽拭子,采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人群血清标本于3月和10月在其中一家哨点医院按年龄组分层随机抽取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采集,采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抑制试验检测各型流感抗体。 结果 1143份哨点医院采集的标本中有95份(8.31%)分离出流感病毒(H1N1型80株,B型15株);接到暴发疫情146起,罹患率0.40%~16.97%。疫情主要发生在3-4月,全市12个区(市)均有报告且全部来自学校。人群血清抗体H3N2、B(维多利亚系)、 B(巴拿马系)型阳性率两次监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但H1N1抗体10月高于3月(sup2/sup=41.94,IP/I0.05)。 结论 广州市2006年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为H1N1;暴发疫情的流行高峰出现在3-4月,以局部暴发为主要特征;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流感监测; B型流感病毒在广州地区仍有继续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腺病毒3型引起的咽结合膜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和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发生的咽结合膜热暴发病例进行发病经过和传播因素的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核酸鉴定,采集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自2004年6月21日~7月19日,幼儿园349名幼儿中共有258人发病,罹患率73.9%。病例分布在不同年级、班别间无差别。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在日托幼儿中,参加游泳幼儿的罹患率明显高于未参加游泳的幼儿(X2=28.96,P<0.001),且随游泳次数的增多,罹患率升高。实验室结果,用PCR检测27例病人的咽拭子标本,10份腺病毒基因阳性(37.0%),其中6份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290bp)进行分析,显示与腺病毒3型同源性达97%,可认为PCR扩增物为3型腺病毒。同时还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I型副流感病毒等其它病原体。结论此次疫情主要的病原体是腺病毒3型,幼儿主要通过在幼儿园游泳池戏水以及接触传播的途径引起咽结合膜热暴发,同时合并其它多种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分析40~74岁不同年龄段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情况及肠镜检查结局,为调整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2015—2018年广州市40~74岁试点结直肠癌筛查数据,评价和比较40~74岁不同年龄段人群高危因素问卷调查(high-risk factor questionnaire,HRFQ)、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和全结肠镜检查的筛查效果。[结果] 47 176人参与了筛查,初筛阳性10 608人,初筛阳性率22.49%;40~44岁、45~49岁、50~54岁和55~74岁年龄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21.91%(365/1 666)、20.87%(569/2 727)、20.80%(1 279/6 149)和22.92%(8 395/36 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55~74岁年龄组初筛阳性率22.58%(5 025/22 255)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男、女性FOBT参与率高年龄组高于40~44岁和45~49岁年龄组(P<0.001)。初筛阳性者中,2 867人参与了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依从率27.03%(2 867/10 608),其中40~44岁(31.23%)、45~49岁(30.76%)和50~54岁年龄组(34.09%)肠镜检查依从率高于55~74岁年龄组(25.52%)(P<0.001)。肠镜下发现肠道病变1 399例,总体病变检出率48.80%,非进展性腺瘤、进展性腺瘤、结直肠癌检出率分别为15.84%(454/2 867)、12.56%(360/2 867)和2.27%(65/2 867)。不同年龄组肠道病变、非进展性腺瘤、进展性腺瘤检出率存在差异,男女性均随着年龄增加,肠道病变、非进展性腺瘤、进展性腺瘤检出率增加;45~49岁年龄组中非进展性腺瘤构成比较高,为61.8%;55~74岁年龄组肠癌检出构成比较高,为8.1%,但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74,P=0.473)。[结论] 广州市普通人群40~44岁、45~49岁与50~74岁年龄组人群有相似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40~54岁肠镜检查顺应性较好,肠道病变中轻症构成较高。在对普通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中,可以考虑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0岁或者45岁,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3—2004年SARS病例特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该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4年广东省新发SARS病例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003年8月-2004年6月,广东省共发生4例社区获得性实验室诊断的SARS病例,均未发现有同类病人接触史,也未出现续发病人。其中1例可能因接触果子狸感染,另两例发病前存在接触果子狸的可能,1例感染来源不详。与3例SARS病例相关的两处餐厅从业人员SARS CoV-IgG抗体阳性率6.3%(8/128),从经营果子猩的TDL酒店果子猩笼、厨房RT-PCR检测到SARS基因。野生动物从业人员SARSCoV—IgG抗体阳性率3.3%(46/1390),高于非野生动物从业人员(0/452)。发病后平均3d就诊.平均在发病后5.8d(4-7d)就被隔离,有3例是在发病后5~6d,有1例是在其发病后12d便对其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等现场控制。采取在广东省范围内禁食、杀灭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措施后,没有再出现SARS病例。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做好sARS早期预警监测工作是预防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关键,管理可疑的染疫动物是预防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某小学2起流感爆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小学生流感爆发的流行特征,分析爆发原因及所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爆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某小学2次流感爆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漱口液标本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病毒标本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2次爆发先后出现在3月和6月,共涉及33个班级,发病人数分别为93人和135人,其中29人(13.49%)2次均发病。3月爆发疫情采集的9份漱口液中,4份分离出流感病毒,型别鉴定均为B型;6月爆发疫情采集的7份漱口液中,4份分离出流感病毒,型别鉴定均为H1N1型。结论疫情初期报告、及时隔离病人是控制流感疫情的关键,学校学生流感监测与报告系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