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21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 对2003年广州市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结果 2003年1月至4月17日,累计报告发病966例(男429例,女性537例)。首例广州市居民病例于1月2日发病;2月开始全市疫情呈上升趋势,2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后疫情呈下降趋势,4月份后,平均每日新发病例降至10例以下;年龄分布以20—50岁发病数较多,低年龄组的发病数较少313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7个中心城区,占总病例数的95%;职业以医务人员多发(占28.67%);死亡36例,死者年龄在5—89岁之间,60岁以上占50%,死亡病例中原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占38.9%。发病有聚集性,42个家庭发生2例以上病例;28家医疗单位有277名医务人员发病;公共场所仅发生1起聚集性病例;学校未发生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以气溶胶和飞沫的方式传播;接触性传播可能也是传播方式之一;传染力强,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潜伏期1一11天,多数为3—8天,平均为5天;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加强病房通风换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采取控制措施后,医务人员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根据广州市疫情控制的经验,SARS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聚集性病例的控制应该作为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加强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3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3年10月~12月底,广州市共报告8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共计病例396例,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病毒核酸或抗原。结论 RT-PCR的阳性检出率大于ELISA法,粪便标本检出率高。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常引起暴发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对其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研究其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 0 0 4年6月采集广州市3家较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海、水产品以及广州以往水型霍乱流行沿海地区的河水和珠江入海口海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样本检出的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霍乱肠毒素基因(ctx)、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和毒力协同菌毛蛋白亚单位基因(tcpA)这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结合SPSS软件对以上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对霍乱弧菌毒力进行快速测定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共采集海、水产品样本16 0份、水体样本90份,从样本中检出34株霍乱弧菌,其中分离自青蛙12株、虎纹蛙6株、牛蛙5株、养殖水5株、罗氏虾3株,其他3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均为海南输入株。毒力基因检测表明,34株霍乱弧菌均未检出ctx和tcpA基因;14株菌(41% )可同时检出ace和zot基因,另有2株菌(6 % )只检出ace基因。所有34株霍乱弧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2个聚类群,其中31株属于同一来源,只有3株菌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有差异,但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该次水产品监测的霍乱菌株均为非流行株,但仍需加强监测,预防霍乱流行株的出现而导致的霍乱散发和暴发流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初免月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广州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探讨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方法在广州市2个区和1个县级市随机抽取6月龄婴儿50名和8月龄婴儿127名进行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效果观察,抽取166名3岁(已完成了8月龄麻疹初免)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免疫效果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前和免后1个月的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8月龄组初免后GMT和免疫成功率分别为1∶2663和99.2%,均比6月龄(1∶916,9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组儿童再免前GMT为1∶1102,免后上升为1∶4940,免疫成功率为73.4%,再免前抗体滴度<1∶200的再免疫成功率为100%,再免成功率与再免前抗体滴度呈负相关(P<0.01),免前抗体滴度越低则免疫后4倍增长率越高。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麻苗免疫成功率和免疫后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月龄初免比6月龄初免效果好,广州市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仍以8月龄为宜。3岁儿童再免疫对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消除免疫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监测与报告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描述2003年初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体系的运作情况,评价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改进报告系统中不合理的环节,为今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打下基础。方法 描述广州市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系统建立和运行,并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该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在疫情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从住院到确诊及向政府和民众报告的时间平均为3.50d。漏报病例、误诊病例、重报病例分别占所有报告病例的0.16%,11.50%和1.32%。结论 广州市应急建立起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和报告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运行机制良好,能及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调整监测和报告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气压与气温对SARS发病流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SARS发病率与气压、气温的关系,探讨影响SARS发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和香港SARS发病率与当地平均气压、平均气温的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结果 广州和香港SARS暴发期与消退期相比,平均气压分别高5.5hPa和6.2hPa,平均气温分别低4.3℃和6.0℃。SARS发病率与平均气压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ARS发病与气压气温的回归关系有显性差异。结论 SARS的发病流行受气压、气温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鸣 景怀琦 徐慧芳 蒋秀高 阚飙 刘起勇 万康林 崔步云 郑翰 崔志刚 闫梅英 梁未丽 王洪霞 齐小保 李振军 李马超 陈凯 张恩民 张守印 海荣 俞东征 徐建国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84-87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野生动物市场动物携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 CoV)的动态变化 ,预测 2 0 0 4 - 2 0 0 5年冬季当地发生动物源性SARS的危险性。方法 在SARS发病相关月份采集广州市某野生动物市场动物的肛拭子和咽拭子标本 ,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PCR)初筛 ,使用RT PCR和序列分析方法核实。结果 在 2 0 0 4年 1月 5日广东省开始清除野生动物行动前采集的 31只动物 (5只赤狐、2 0只猫、6只黄毛鼠 )中 ,有 8只动物SARS CoV检测阳性 (2 5 .8% ) ,包括 3只赤狐、4只猫、1只黄毛鼠。在 2 0 0 4年 1月 2 0日采集的 119只动物 (6只兔、13只猫、4 6只原鸡、13只斑嘴鸭、10只灰雁、31只鹧鸪 )中 ,仅 1只灰雁的肛拭子检测阳性。 2 - 11月份采集的 10 2只动物 (14只灰雁、3只猫、5只兔、9只斑嘴鸭、2只鹧鸪、8只雉鸡、6只鸽、9只黄麂、19只山猪、16只黄毛鼠、5只犬、1只水貂、3只山羊、2只绿孔雀 )中 ,仅 4月份采集的 1只山猪的肛拭子标本阳性。 11- 12月份在广东省采集的 2 2只果子狸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和SARS流行或出现散发病例 2 0 0 3年 5月、2 0 0 4年 1月5日某野生动物市场动物的SARS CoV的RT PCR检测情况相比 ,2 0 0 4年 1月 2 0日至 12月广州市某野生动物市场的动物携带SARS CoV的比#0; 相似文献
8.
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RAPD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对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合SPSS软件构建以上菌株的带型关系系统树状图,对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所采用引物能从副溶血性弧菌扩增出特异性的DNA条带,分型效果较好,所有46株副溶血性弧菌中大部分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主要聚类群,较好地反应了不同血清型和不同来源菌株的亲缘关系。结论:可应用RAPD方法进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感染禽流感的密切接触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并检测部分接触者的血清抗体。结果 2006年广州市发生的禽流感患者,在发病前1个月未离开过该地,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了56名密切接触者,包括其女友、医务人员、亲属、朋友。经过7天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现象。结论 与SARS传播不同,广州市禽流感患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未发现可能通过飞沫、唾液、黏膜、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等方式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