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0篇 |
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32篇 |
内科学 | 77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135篇 |
预防医学 | 73篇 |
药学 | 31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0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输血患者发生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危险因素,并分析预防控制的对策.方法 选取医院2011-2014年发生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48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疑似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8例受血者及其对应8例供者血液进行血培养并采用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共输血24805次,发生FNHTR48次,发生率0.19%;其中受血者年龄>60岁、有输血史、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使用的血液失效期≤5d时,FNHTR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送检8例患者的血培养标本,结果 3例阳性,阳性率37.5%;送检的8例供血者的血培养标本,结果1例阳性,阳性率12.5%;1例阳性供血者血液来自2012年失效期5~15d的悬浮红细胞.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培养共分离出4株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6%和3.7%;而头孢曲松和呱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83.9%和79.4%.结论 FNHTR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有输血史、妊娠史、失效期短、未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医院应继续加强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监管力度,确保血液质量,降低FNH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腭裂术后语音评价、干预时机的选择以及语音训练方法等3个方面对当前我国的腭裂术后语音训练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外治疗水平的差距以及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提出当前我国腭裂治疗中的主要任务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模式,这对于我国唇腭裂治疗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对丙泊酚镇静深度调控的价值.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66例危重症患者,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以Ramsay评分3~4为镇静目标,连续观察24 ~ 72 h,记录每半小时的Ramsay评分及对应的BIS值,共监测Ramsay评分及相应BIS值202组,分析Ramsay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佳BIS值.结果 ICU危重症患者丙泊酚镇静期间Ramsay评分与BIS值呈负相关,r=-0.876(P<0.01).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是调控丙泊酚镇静深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平衡训练对老年人跌倒发生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平衡训练干预老年人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990例病人;结果显示:应用平衡训练的干预组发生跌倒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RR=0.74,95%CI(0.60,0.90),P=0.003],平衡训练对改善平衡功能效果显著[SMD=0.38,95%CI(0.14,0.63),P=0.002],且干预组起立行走时间测试用时更少[MD=-4.51,95%CI=(-6.34,-2.67),P0.000 01],但对跌倒风险效果无统计学意义[MD=-15.60,95%CI=(-40.58,9.39),P=0.22]。[结论]平衡训练可有效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可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主要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维持细胞的蛋白质空间构象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一种蛋白质。HSP90在维持分子伴侣结构、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协调激素信号传递、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HSP90在肿瘤的发生和演进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HSP90抑制剂针对恶性肿瘤进行相关研究,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热休克蛋白90为靶标对肿瘤的相互关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缺氧缺血性疾病 (HIE)为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系统病变。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 ,我科从 1997年 2月 2 0 0 3年 2月 ,对 6 0例HIE使用纳络酮和脑活素治疗。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现将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HIE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度根据金汉珍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中的标准。本组HIE患儿共 9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6 0例 ;对照组 30例。治疗组男 32例 ,女2 8例 ,日龄 30分钟~ 3天 ,体重 2 5kg~ 3 5kg。对照组男 18例 ,女 12例 ,日龄 35分钟~ 3 5天。体重 2 5kg~ 3 6kg。…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情况、居民对中暑的风险认知及适应性,为开展健康宣教及制定高温热浪灾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暑情况、中暑风险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暑脆弱人群和风险认知情况.结果 共调查14岁及以上居民2 767人,2014年7-9月经医院诊断为中暑的发生率为6.3%(174/2 767),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为8.9%(247/2 767).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和7.7%;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5%和9.1%.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最高(13.4%);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午睡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诊断中暑,发生率分别为10.6%和11.2%.总分为14分的高温热浪风险认知得分中,平均得分为(8.9±3.0)分,认知程度低(≤8分)的人群中暑发生率较高.调查对象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尽量减少外出(87.2%)、户外乘凉(78.0%)和改变出行方式(66.4%)为主.结论 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肌肽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皮质区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肌肽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肌肽组以线栓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肌肽组于造模后予肌肽水溶液灌胃[1 000 mg/(kg·d)],其余2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造模后清醒时、24 h、72 h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神经功能,于72 h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表达。结果肌肽组神经功能评分72 h较模型组降低(P<0.05);脑组织缺血损伤病理学改变轻于模型组;脑梗死体积72 h较模型组减小(P<0.01);脑缺血后72 h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上升、bcl-2/bax比值下降(均P<0.05);经肌肽处理后bcl-2表达上升、bax表达下降,bcl-2/bax比值上升(P<0.01或P<0.05)。结论肌肽处理能提高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及提高bcl-2/bax比值,这可能是肌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情况,探讨降低血液不合格率的对策.方法 选择2009-2013年浙江省江山市24114名无偿献血者,运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江山市近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为1.79%;各年份的HBsAg阳性率、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23,P>0.05);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5,P<0.05);17例抗-HIV初筛阳性者有1例确证试验阳性.结论 江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抗-TP、HBsAg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献血者中也发现1例HIV确认阳性者,为尽量避免感染性血液采集,应加强献血前征询和血液筛查,建立长期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水平,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