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3篇
  免费   28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9篇
内科学   27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科学   286篇
综合类   646篇
预防医学   264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329篇
  6篇
中国医学   271篇
肿瘤学   6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患者 男,65岁,高血压病史2年,吸烟史 20年.2014-02-26 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于外院行PCI术,左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术后1月余再发胸闷、不能平卧,入本院急诊.听诊二尖瓣区 3/6 级全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室间隔前部穿孔,最大径1.2 cm(图1).急诊心脏 CT 血管成像(心脏CTA)示陈旧性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室间隔前部穿孔,最大径1.9 cm;左前降支支架开通(图2,3).行内科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利尿、营养心肌等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后于 6个月内 3 次入本院内科治疗.2014-08-18再次入院,为进一步明确支架情况、穿孔部位、大小、心功能等,复查心脏CTA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同前.拟行室间隔穿孔修补、室壁瘤切除术.术中见心尖部与心包粘连,室壁明显变薄,室间隔前部穿孔,最大径1.9 cm.术后7 d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分流.术后14个月复查心脏 CTA 示室间隔处未见交通,左前降支支架开通(图4).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的基本特征,探讨其选择使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所有因急性胸痛就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747例有效患者。记录急性胸痛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就诊方式、胸痛特点、既往史。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急性胸痛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保类型、胸痛症状是否典型、有无放射痛及既往病史是否与使用 EMS 有关。结果7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中男性414例,占55.4%,年龄(57.2±15.8)岁,女性333例,占44.6%,年龄(61.7±14.9)岁,使用 EMS 共171例,占22.9%;未使用 EMS 576例,占77.1%。年龄大于75岁胸痛患者134例,较其他年龄段胸痛患者更倾向于使用 EMS (P <0.01),65~75岁年龄组胸痛患者152例,使用 EMS 比例最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 EMS (P <0.05);典型胸痛患者483例,使用 EMS 比例较胸痛不典型患者高(P <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胸痛患者356例,脑梗死病史胸痛患者54例,使用 EMS的比例较高(均 P <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大于75岁、既往脑梗死病史是急性胸痛患者 EMS 使用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本研究胸痛患者中使用 EMS 的比例低于1/3。男性、年龄大于75岁、脑梗死病史的急性胸痛患者更倾向于使用 EMS。对于未使用EMS 的急性胸痛患者应加强宣教,以促进患者求医行为的增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手术后颞叶胶质瘤患者记忆功能,分析此类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进行手术治疗的成人颞叶胶质瘤患者共37例,所有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3个月应用中国修订版韦氏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功能评估.结果 患者均配合完成了中国修订版韦氏记忆测验,长时记忆为(27.28±2.72)分,短时记忆为(51.15±3.63)分,瞬时记忆为(8.98±1.84)分,记忆商(MQ)为(82.42±8.31)分.与正常常模均数比较,颞叶胶质瘤患者MQ、分测验中的短时记忆较正常常模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不同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颞叶胶质瘤患者记忆功能降低,可能与胶质瘤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是否进行过放疗、是否伴有癫痫等因素有关.在分测验中,影响最明显的为短时记忆.结论 颞叶胶质瘤患者术后记忆障碍明显,以短时记忆损伤为主,可能与病理类型、病变大小、是否伴有癫痫、侧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利培酮微球中结晶型药物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利培酮微球,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截面,并建立了X-射线衍射法定量测定微球中结晶型药物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微球其内部药物结晶的形态和数量不同,结晶型药物含量越高体外释药停滞期越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病理样本数据库,以规范病理样本管理流程,并为病理样本存储和研究提供工作平台。方法:病理样本库管理系统采用了J2EE、JSP及组件对象模型等技术,建立了病理样本库工作平台,实现了病理资源网络化、文档化及智能化。结果:该系统建立了病理样本管理系统架构和工作流程,为病理样本的收集、存储及分析提供了平台。结论:系统设计可提高样本检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提高样本分析的准确性,为相关科室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DAB2IP基因对膀胱癌细胞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RNA干扰建立DAB2IP表达抑制的膀胱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比较不同DAB2IP表达的细胞对射线放射敏感性的差异,噻唑蓝方法检测不同DAB2IP表达的细胞对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DAB2IP基因沉默造成细胞对射线与化疗药物均出现耐受.结论 DAB2IP可能用作预测膀胱癌患者放射或化学治疗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临床肾上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鉴别特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肾上腺病变患者的128层螺旋CT的表现资料,并通过随访获得患者的病理结果或是临床证实,获得了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形状与大小等表现特征。结果经过验证,有5例为肾上腺增生,5例为肾上腺囊肿,4例为嗜铬细胞癌,27例为肾上腺腺瘤,4例为皮质腺瘤,2例为髓样脂肪瘤,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结论128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有效应用与推广,在临床上肾上腺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硝基吲唑母核上引入酪氨酸并成盐,制备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并考察其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情况。方法用缩合剂法合成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通过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其乏氧增敏活性,通过放射性碘标记法考察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对结构进行了确证。移植瘤模型增敏实验表明其对H22移植瘤具有一定的乏氧增敏活性,平均放射增敏比为1.5。体内分布实验中其在肿瘤部位与脑和肌肉部位的分布比值均大于5,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内分布特性。结论 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具有良好的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于增瑞自拟经验方青附柴金丹联合自拟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自拟经验方青附柴金丹联合药物敷贴治疗,与39例单纯应用氨酚待因片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疗效.结果 自拟青附柴金丹联合药物敷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85%,2组比较,P<0.05.结论 自拟经验方青附柴金丹联合药物敷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使瘀祛滞通,气顺血和,冲任充盈,经行畅达平和,疼痛自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放射线对鼠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骨细粒棘球蚴病子午沙鼠20只,将骨细粒棘球蚴内囊中的生发细胞进行分离,并进行体外培养,对体外培养成功的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分为IMRT放疗组和空白对照组。IMRT放疗组给予总剂量为40Gy的IMRT放疗,对照组仅给予假照射。于放疗结束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棘球蚴生发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生发细胞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 IMRT作用24h后,IMRT放疗组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灰度值((67.21±14.40)%、7.761±1.447、59.44±19.28)明显高于对照组((2.91±0.51)%、0.129±0.054、1.17±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生长有明显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