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裹对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表达和调节小鼠免疫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 (CNP) ,包裹小鼠白细胞介素 2基因 (mIL 2 )真核表达质粒 (VRMIL 2 ) ,肌注接种 2 1d昆明小鼠 ,观察mIL 2基因体内表达及其对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CNP包裹VRMIL 2注射小鼠血液中IgG、IgM和IgA不同程度地增多 ,均显著高于CNP包裹空白质粒组 (P <0 .0 5 ) ;其血清中IL 2、IL 4和IL 6的含量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外周血液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免疫后 35d以大肠杆菌口服攻毒实验小鼠 ,检测发现 :CNP包裹VRMIL 2组小鼠的上述免疫指标除中性粒细胞外均显著多于对照小鼠 ,VRMIL 2接种小鼠均健康存活 ,而对照小鼠均发病 ;尽管CNP包裹VRMIL 2接种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与未包裹VRMIL 2免疫鼠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剂量仅为后者的 1/ 5。这些结果表明 :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裹VRMIL 2可显著提高外源IL 2基因体内表达水平 ,明显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的效应 ,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抗病力 ,提示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裹IL 2基因可明显增强动物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可作为有效的抗感染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的BMI与其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25 629例初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经调整主要预后影响因素,以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年龄亚组中BMI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 BMI与年龄均为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在年龄小于35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J”型的关联,BMI为20.16 kg/m2的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在年龄35 ~ 60岁组观察到BMI在23 kg/m2以下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BMI在23 kg/m2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年龄大于60岁组观察到死亡风险与BMI呈现“U”型的关联,BMI为23.86 kg/m2的女性死亡风险最低。年龄小于35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对BMI变化的敏感程度相较于年龄35 ~ 60岁组和大于60岁组更高。结论: 在校正了相关预后因素后,BMI与年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模式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0 kg/ m2,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对应的诊断时BMI约为24 kg/m2。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 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 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患者生存率是评价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描述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以真实世界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之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202 542例。通过患者复诊病史资料、电话随访及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寿命表法估计各个病种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以性别、年龄组、首次治疗时间分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各病种的总体生存曲线。结果:患者总体的1年、3年、5年OS分别为89.8%、77.4%和71.0%;男性患者5年OS为58.8%,女性患者为78.7%。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OS最高,为98.6%;胰腺癌患者最低,为11.4%。2013—2017年首次治疗的乳腺癌、肺癌和肾癌患者5年OS分别为90.0%、55.9%和80.7%,显著高于2008—2012年首次治疗患者,其他肿瘤未见显著上升。结论: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经规范诊治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女性生存情况显著优于男性,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可能归功于新的临床治疗和早诊手段。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通过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肺癌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1、3和5年观察生存率,为了解中国肺癌患者长期生存情况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共7 753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性别根据年龄组、吸烟情况、诊断时间、肿瘤分期等特征分别描述。结果:男性肺癌手术患者经中位随访49.7个月后,5年OS为69.0%;女性患者经中位随访43.0个月后,5年OS为82.9%,显著优于男性。0、ⅠA、ⅠB、ⅡA、ⅡB、ⅢA和ⅢB期男性患者5年OS分别为100.0%、86.0%、74.6%、66.9%、55.2%、42.5%和41.8%,女性患者5年OS分别为100.0%、93.7%、78.5%、78.2%、62.9%、49.3%和33.0%。ⅠA、ⅠB、ⅢA期组女性患者OS优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单中心肺癌患者的5年长期生存结果报告,经规范治疗后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有显著改善,女性肺癌手术患者生存优于男性。肿瘤分期是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早诊早治,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其特异性不高。本研究探索分析社区非前列腺癌人群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 score,IPSS)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了解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了1 575例非前列腺癌社区男性的血清PSA、人口学信息(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及各项临床参数(身高、体重、IPSS评分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社区非前列腺癌男性血清PSA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血清PSA中位数为0.60(0.32~1.12)ng/mL,其中PSA≥4.00 ng/mL的有55名,占总人数的3.5%,血清PSA和年龄、IPSS得分存在联系,与其他临床参数无显著关联性。 结论 在非前列腺癌男性中,年龄增大、IPSS评分升高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的诊断需要将血清PSA检测与更多其他的检验方法结合,以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骨质疏松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并对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方法 于2016年12月对20家参与上海市骨质疏松社区规范诊疗和管理试点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97名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量表的项目分析显示,所有题项的CR值均>3,与总分的相关显著,且相关系数均>0.3。效度分析的结果显示,除2个题项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较低外,其余所有题项的I-CVI均为1,在修改后的量表中,全体一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UA)和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也都为1。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8.37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拟合优度相关统计量都满足模型拟合的要求。以自我效能作为校标,本量表与其得分的相关系数r=0.567,P<0.001。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本量表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89,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0.812~0.928。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956。 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较广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通过分析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肺癌转移患者的转移部位分布和转移后生存状况,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管理提供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08—2017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未发生转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转移的1 490例肺癌患者。通过患者复诊病史资料、电话随访及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研究诊断时年龄、性别和组织学亚型对转移分布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不同转移部位的转移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0.8个月,随访期间全死因死亡937例。67.7%的患者仅发生单部位转移,而32.3%的患者有多部位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骨(33.8%)、脑(33.6%)、肺(22.8%)、肝(12.0%)和肾上腺(3.7%)。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37.8% vs 31.4%),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多部位转移,小细胞癌容易发生脑转移(47.2%)和肝转移(20.9%)。肺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相对最好(1、3和5年OS率分别为78.3%、47.1%和29.5%),肝转移患者生存相对最差(1、3和5年OS率分别为46.4%、15.2%和3.6%)。结论:肺癌转移患者骨、脑转移比例较高,转移部位分布与性别、诊断时年龄和组织学亚型相关,不同转移部位的预后具有差异性。未来可针对不同转移部位进行机制或临床治疗方案研究,以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1、3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与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了解中国结直肠癌患者长期生存情况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3 721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和5年OS和DFS,根据年龄组、性别、治疗时期、肿瘤分期以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经中位54.03个月随访后,5年OS和0~Ⅲ期患者5年DFS分别为73.87%和72.25%。0~Ⅰ、Ⅱ、Ⅲ和Ⅳ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年OS分别为91.92%、87.15%、70.49%和27.70%,45岁以下年龄组患者5年OS为74.93%,差于45~64岁和65~74岁年龄组。不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壁外血管侵犯、神经侵犯、环切缘情况患者的生存差异显著。结论:首次报告中国国内单中心超万人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长期生存结果,44岁及以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较低,肿瘤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可改变因素,应加强早诊早治,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带来了巨大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全球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生存数据的回顾,总结其在年龄、性别、地区和部位上的分布差异及其发展趋势,提示不同国家地区处在结直肠癌防治的不同阶段,应推动发达国家在结直肠癌防控上成功经验在全球不断普及,积极制定和实施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结直肠癌预防和控制策略,以应对结直肠癌不断上升的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