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0年河南省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描述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通过SPSS15.0软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童症病例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0年河南省共报告童症手足口病8937例,重症比例为9.23%.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4~6月、豫中南部、农村、3岁以下、男性和散居儿童中,且仅有22.39%由本县区报告.年龄(OR=0.92,95%CI:0.88~0.97)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因素,农村(OR=1.41,95%CI:1.26~1.58)、散居儿童(OR=2.54,95%CI:2.12~3.04)、发病到诊断的时间(OR=1.08,95%CI:1.06~1.11)和EV71感染(OR=3.69,95%CI:3.31~4.11)是危险因素.结论 应关注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基层医院对重症手足口病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描述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特征,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伤寒病例1 163例,发病率为0.154/10万;2004-2010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2011年呈上升趋势(Z=-15.221 7,P〈0.01)。伤寒发病率的时间高峰在8月份(Z=6.125 9,P〈0.01)。省辖市之间伤寒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96 9,P〈0.01),较高的地区在三门峡、平顶山、信阳和焦作。男性发病682例,女性481例,男性发病率(0.176/10万)高于女性(0.131/10万)(χ2=25.213 7,P〈0.0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中。结论应加强伤寒的疫情监测,关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DS(2004)、IDF(2005)和NCEP-ATPⅢ(2005)建议的代谢综合征(MS)不同诊断标准计算的MS患病率的差异和3个标准间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7~2008年对河南省某农村35~74岁居民16953人进行MS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用前述的三个诊断标准计算MS的患病率,用κ检验比较3个标准的一致性。结果采用CDS(2004)、IDF(2005)和NCEP-ATPⅢ(2005)诊断标准计算的MS患病率分别为18.57%、34.52%、41.70%。ATPⅢ与IDF、ATPⅢ与CDS、IDF与CDS两两间的一致率分别为92.82%、75.97%和79.62%,Kappa值分别为0.85、0.46、0.49。以IDF为参照标准,绘制ROC曲线,ATPⅢ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CDS的曲线下面积为0.720。结论3个诊断标准确定的MS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ATPⅢ和IDF诊断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农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比较两个时期农村2型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暴露率时间趋势。方法2007~2008年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乡镇整群随机抽取35~74岁农村人群16953人,对其进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调查,并和2000~2001年InterAsia研究的中国农村样本人群7647人进行比较。结果经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后,农村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七年间从5.27%上升到7.72%(χ2=8.57,P<0.01)。2000~2001年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χ2=50.1958,P<0.01);2007~2008年的研究显示,55~64岁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2.64%)。比较两项研究发现,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标化暴露率分别从26.82%、26.39%、20.45%升高到29.82%、46.1%、44.20%。结论农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迅速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主要危险因素暴露率也呈上升趋势,预防控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汇总河南省含有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描述其流行特征,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57起,其中41起有无症状感染者,包含84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74.34%(84/113)。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分布在11个地市,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08例,平均每起波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07(2~19)例,16起(39.0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以聚集性疫情调查为主,确诊时间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河南省各地市无症状感染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比率,以商丘市最高,为26.02%。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比较,性别分布流行病学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及职业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感染者≤40岁者占58.33%,学生、儿童占28.57%,确认者分别占21.77%、4.03%。结论无症状感染者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聚集性疫情调查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途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隔离管理是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掌握河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种类,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2008-2012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采用分析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病原检测结果。结果 2008-2012年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38 792例,各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2.63/10万、107.82/10万、101.97/10万、63.44/10万和73.28/10万;3~6月发病数占总发病例数的68.27%;3岁及以下年龄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87.61%;23 213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阳性占62.43%,CA16阳性占12.97%,其他肠道病毒占24.60%。不同年份EV71、C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68,P<0.05)。结论 2008-2012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主要病原是EV71和CA16,EV71为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河南省卫生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进行评价。方法 2019年11月,收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4个直管县中东呼吸综合征应急预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专家打分评定,采用描述流行病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总分平均为65.19,标化后的预案完整性、质量、编制过程、管理四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分别为62.41、77.99、47.93和51.29,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63,P0.001)。每项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得分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个(59.09%)地区分数超过全省平均分,17个(77.27%)地区分数超过60分。不同地区各一级指标分数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各地区卫生应急预案编制能力参差不齐,亟待提高,需重视预案的编制过程及培训、演练、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我国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系统的手足口病特征,探讨建立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的可行性、优势及不足。方法 数据来源于11个国家级哨点监测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手足口病监测数据,描述手足口病的病原特征、代表性和重症病例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足口病哨点监测样本阳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4 783例手足口病病例样本,其中轻症病例3 390例,重症病例1 390例,死亡3例。肠道病毒(EV)阳性率为81.43%(3 895/4 783),轻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其他EV(52.68%,1 482/2 813),重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EV71(65.31%,706/1 081)。哨点监测显示的优势血清型与同时期现有监测血清型基本一致。其他EV所致病例中低年龄组儿童所占比例高于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χ2=130.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样本阳性率高与男性、高发月份病例、儿童医院病例、样本为粪便、及时采样有关。不同类型样本阳性率均呈现随发病-采样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粪便趋势χ2=14.47,P<0.001;咽拭子趋势χ2=31.99,P<0.001;肛拭子趋势χ2=24.26,P<0.001)。无菌性脑膜炎、非脑干脑炎、脑干脑炎为重症病例最常见的3种并发症,EV71和其他EV所致重症病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哨点监测发现性别、发病月份、接诊医院类别、标本类型、采样及时性是影响手足口病样本阳性率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哨点监测可以收集这些影响因素以提升监测质量。设立手足口病国家级哨点监测在我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患病情况、病原构成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手足口病监测试点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1 489例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进行研究,对基本信息、就诊及治疗情况、临床严重程度及病原构成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多项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重症病例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89例重症病例中有7例死亡病例。960例(72.9%)年龄<3岁,937例(62.9%)为男性,病例大部分居住于农村(63.9%)。494例(33.2%)患者首次就诊时选择村级和乡镇级机构。重症病例的发病-就诊、发病-诊断为手足口病和发病-重症诊断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0~1) d、1(0~2) d和2(1~4) d。并发症有无菌性脑膜炎(51.9%,773例)、非脑干脑炎(25.3%,377例)、脑干脑炎(17.5%,260例)、脑脊髓炎(0.4%,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0.1%,1例)、肺水肿/肺出血(0.3%,4例)和心肺功能衰竭(4.6%,68例)。1 217例纳入病原分析的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病原构成依次为肠道病毒(EV)71(52.8%,642例)、其他肠道病毒(21.5%,261例)、柯萨奇病毒(Cox) A16(3.0%,36例)、EV71和Cox A16合并感染(0.1%,1例)。并发症(Z=3.15,P=0.002)和发病-重症诊断的时间(Z=3.95,P<0.001)为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农村男童为主,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非脑干脑炎和脑干脑炎为主。EV71是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重要病原构成。确诊的及时性以及并发症类型对于治疗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