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贵州省1951-199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1951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病率由1958年的12.96/10万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的0.75~2.46/10万,1994年以后无死亡;但报病县由70年代的23.90±4.72个/年逐步增加到80、90年代的39.20士5.64个/年,且由农村转移到中等发达城镇或城乡结合部,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1~15岁的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9.7%.[结论]我省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3.
4.
淋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广泛的性传播疾病 ,因多种耐药菌株发生率逐年增加 ,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变得更加复杂 ,疫情蔓延极为迅速。为掌握我省淋病流行特征 ,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我省 1996~ 1999年淋病报告发病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 :人口资料和疫情数据均来源于贵州省卫生防疫站疫情室的资料汇编和年报 ,与 9个地州市上报的疫情资料逐一核对 ,数据可靠。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2 .结果和分析 :(1)流行强度及发展动态 :1996~ 1999年全省共报告淋病患者 810 6例 ,死亡 2例 ,年平均发病率 5 .76 /1… 相似文献
5.
我省 2 0 0 0年有 2 0 6起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所涉及的病种较多 ,波及的范围和人群较广。为更好地控制急性传染病 ,降低发病率 ,现将 2 0 0 0年贵州省暴发疫情总结如下。资料来源于各地、县防疫站现场流调报告、暴发疫情统计表及省站赴现场调查报告。2 0 0 0年全省共计报告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2 0 6起 ,累计发病 7466例 (占全年总报病数的6 30 % ) ,受威胁人口 89960 5人 ,罹患率 0 83% ,死亡 72例 ,病死率 0 96%。1 伤寒、副伤寒 :全年发生 68起暴发疫情 ,累计病例 2 65 0例 ,死亡 5例 ,罹患率 2 68% ,病死率0 1 9%。与 1 999年相…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我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 ,达到控制和消除的目的 ,现将我省 1999年 84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如下。资料来源 (1)各地卫生防疫站的现场流调报告 ;(2 )各地、县级卫生防疫站疫情简报 ;(3)各地报来的暴发疫情电话记录。结果与分析 (1)暴发流行强度 :贵州省 1999年全省共发生 84起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 2 75 3例 ,死亡 34例 ,受威胁人口达 5 482 39人 ,罹患率为 0 5 0 % ,病死率为 1 2 4%。与 1998年相比 ,发病例数 (10 38)上升 65 2 2 % ,死亡数 (17)上升 10 0 % ,发病疫点 (12 )增加 72个。 (2 )暴发疫情地理分布 :84起暴发疫情分布在 …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1999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前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其发病数位居贵州省甲、乙类传染病的第3位,仅次于痢疾、肝炎的发病,每年均有局部暴发流行,给贵州省经济建设和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减轻暴发疫情所造成危害,降低暴发频率和流行强度,现将1999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其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前列。进入九十年代 ,其发病数位居贵州省甲、乙类传染病的第 3位 ,仅次于痢疾、肝炎的发病 ,每年均有局部暴发流行发生 ,给贵州省经济建设和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减轻暴发疫情所造成危害 ,降低暴发频率和流行强度 ,现将 1 999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报告如下。资料来源1 省站疫情室暴发疫情电话记录和各地、县级卫生防疫站报来的暴发疫情统计表。2 省、地、县级卫生防疫站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暴发疫情分析1 伤寒疫点发病概况 :全年 9个地区 88个县(市、区 )报告… 相似文献
10.
自1976年实施百白破三联(简称DPT)疫苗接种,1984年儿童计划免疫及1988年冷链装备齐全正式运转以来,随着DPT疫苗使用量的增加,免疫程序的完善及免疫接种率的提高,百日咳的发病率由DPT疫苗使用前的349.61/10万,降至284.13/10万和7.28/10万,1996年进一步降至0.70/10万,已削平了百日咳流行的持续高峰,打破了自然流行周期,发病年龄有所后移,发病以散发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