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完全免费   4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提高教室灯光改造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12个班级的共291名学生,通过5 m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学生视力水平。选择干预和对照班级各6个,对干预教室进行灯光改造,对照教室灯光不变。通过t检验、χ~2检验分析不同教室照明条件下的光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结果进行教室灯光改造后教室的课桌面(301.79 lx vs. 547.00 lx)、黑板面的照度均有所提升(329.89 lx vs. 603.18 lx)),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学生视力在4个月后都有所下降,但是进行灯光改造教室的学生视力水平下降幅度较小(-0.02±0.15 vs.-0.06±0.18,t=-2.122,P=0.035),且视力下降的学生较少(13.29%vs. 22.30%,χ~2=4.023,P=0.045)。结论教室灯光改造能够影响四年级学生视力。提升教室照明条件,改善教室光环境有利于延缓学生视力水平的下降,控制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4年中国9~14岁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9~14岁青春期女生的身高、体重、月经初潮情况和睡眠时间等数据。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充足组和睡眠不足组,月经初潮情况由女性内科医师询问,只询问“已”、“未”,不问具体日期。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水平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48 096名女生。其中,9~14岁女生的平均睡眠充足报告率为31.34%(15 074/48 096),平均月经初潮报告率为50.13%(24 112/48 096)。从总体上看,月经初潮报告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睡眠充足女生组中,月经初潮报告率从9岁的0.97%(22/2 258)增长到14岁的95.87%(1 832/1 911);睡眠不足女生组中,月经初潮报告率从9岁的1.52%(52/3 423)增长到14岁的97.32%(6 720/6 905)。除9岁外,各年龄段中睡眠不足组的女生月经初潮的比例均高于睡眠充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片区、身高、BMI等因素后,相对于睡眠不足组,睡眠充足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较晚(OR=0.73,95%CI:0.69~0.77),在各年龄段(除9岁外)中,相对于睡眠不足组,睡眠充足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较晚(OR<1,P<0.05)。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睡眠时间越长,月经初潮的发生越晚(OR=0.90,95%CI:0.87~0.92)。同时,月经初潮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在省份水平不具有组内聚集性(ICC<0.01),在年龄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组内聚集性(ICC=0.61)。 结论 青春期女生的睡眠情况与月经初潮是否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进一步影响女生青春期的发育与性成熟。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睡眠时间,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14年中国11~18岁青春期男生首次遗精年龄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为研究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63 464名11~18岁青春期男生的身高、体重、首次遗精情况和睡眠时间等数据,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较充足组和睡眠较少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水平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18岁男生的平均睡眠较充足报告率为30.02%(19 054名)。从总体上看,首次遗精报告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睡眠较充足组中,首次遗精报告率从11岁的4.54%(107名)增长到18岁的98.59%(2 167名);睡眠较少组中,首次遗精报告率从11岁的5.29%(244名)增长到18岁的98.64%(5 855名)。14,15岁年龄段的男生首次遗精发生情况与睡眠是否充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城乡、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等因素后,相对于睡眠较少组,睡眠较充足组男生首次遗精发生的OR值为0.92(95%CI=0.87~0.97),居住在农村、身高、BMI均与男生首次遗精年龄呈负相关(P值均0.05)。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睡眠时间越长,首次遗精的发生概率越低,OR值为0.94(95%CI=0.92~0.97)。首次遗精年龄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在省份水平不具有组内聚集性(ICC0.01),在年龄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内聚集性(ICC=0.72)。结论青少年睡眠情况与男生的首次遗精时间有密切联系,可能是影响男生青春期发育与性成熟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睡眠时间,保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画中人语     
一个主持人的美好形象,既要靠台上的瞬间,也要靠台下的分分秒秒来塑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学校对学生健康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护空气污染危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初一、高一共148 9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收缩压、舒张压7 d内的累积滞后效应,并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短期暴露与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的修饰效应。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56.53±45.85)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4.22%,血压偏高检出率为8.03%。超重肥胖组PM2.5对收缩压的累积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日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μg/m~3与青少年收缩压偏高相关(OR=1.05,95%CI=1.03~1.07);非超重肥胖组PM2.5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取参加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睡眠时间和体格检查资料完整的172 7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睡眠量判定睡眠不足,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结果 2014年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人数为133 410人(77.2%),肥胖学生有11 145人(6.5%),中心性肥胖检出人数为12 603人(17.8%)。睡眠不足学生中肥胖者有8 358人(6.3%),中心性肥胖者有12 244人(17.9%)。睡眠不足者中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睡眠不足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最高。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睡眠充足组学生相比,睡眠不足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14.5%(OR=1.145, 95% CI:1.092~1.200),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增加12.7%(OR=1.127,95% CI:1.078~1.178)。与每日睡眠时间<6 h者相比,每天睡眠时间7~10 h可明显降低学生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结论 睡眠不足可显著增加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保障学生每日7~10 h的充足睡眠可降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和探讨我国13~18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地区分布。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13~18岁学生的相关数据,计算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及格率(总分≥60.0分的人数比例)和优秀率(总分≥90.0分的人数比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均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均数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体质健康及格率和优秀率的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指标与各省份人均GDP的相关性。结果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13~18岁学生综合得分为(70.1±10.7)分,综合得分及格的人数为88 805名(83.9%),综合得分优秀的人数为1 734名(1.6%)。13~15岁的学生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上均高于16~18岁的学生。男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略低于女生,而优秀率略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略低于乡村学生,而优秀率高于乡村学生;男女生的及格率与优秀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与各省份人均GDP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43、0.65。结论 2014年我国13~18岁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高年龄段、欠发达地区问题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中小学校日常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现况,为制定学习生活环境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国17个省(区、市)2 400所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日常通风换气情况的资料收集,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学校类型间通风换气情况。结果 317所学校(占13.2%)检测过空气环境中CO_2浓度。CO_2日常检测情况城区学校优于乡镇学校,在寄宿/非寄宿分层中,非寄宿学校优于寄宿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06,21.89,P值均0.01)。日常检测过CO、可吸入颗粒物和可挥发性污染物的学校比例依次为6.5%,7.5%,9.3%。在参与调查的学校中,80.8%有日常通风换气制度,其中在寒冷季节每天换气累计时间在90 min以上的学校有925所,占38.5%;少于30 min的学校有331所,占13.8%。结论卫生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完善针对教室空气质量监测的规定和标准。建议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加强学校管理力度,为中小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7~18岁中小学生睡眠情况与视力不良的关系,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视力健康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西藏除外)共173 555名汉族中小学生,利用5 m标准视力表检查学生的裸眼视力,利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睡眠情况及作业时间、喝奶情况、锻炼时长等。结果中国学生睡眠充足率仅为5.60%,睡眠不足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9.11%)高于睡眠充足的学生(6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相关因素后发现,睡眠充足与学生视力不良呈负相关(OR=0.92,95%CI=0.88~0.96)。结论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预防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学生睡眠充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