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M(Q1,Q3)为3(2,6)d,疫情规模M(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共报告伤寒病例202 99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3.60%)。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2.54/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38/10万;2011年起,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1.13/10万~2.78/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3.48%和6.46%上升至2020年的15.59%和19.34%。伤寒热点区域持续存在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逐步扩大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2004-2020年共报告副伤寒病例86 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9.80%)。副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12/10万。2007年起,副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0.57/10万~1.19/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1.48%和4.52%上升至2020年的30.92%和22.28%。副伤寒热点区域由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向东扩散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持续呈低流行水平,近年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向东部地区扩散,西南地区是防控的重点;<3岁婴幼儿和≥60岁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