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中国7省/市21所综合性医院急诊伤害发生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调查中国7省/市2 1所综合性医院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分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登记调查方式对2 0 0 4年1~8月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36 4 89例首诊伤害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伤害患者职业、伤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意图、性质、严重程度等。采用专题小组会谈、个人访谈等定性调查方式对主要伤害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诊伤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5~34岁年龄组的伤害患者最多,平均年龄为30 7±15 8岁;伤害程度多为轻度;发生的意图以意外伤害为主;受伤部位以头颈部为主;伤害的前3位原因分别为机械伤、跌伤、道路交通伤害(下简称交通伤害) ,伤害在4~6月、周一和周五、下午14 :4 5有一定的集中趋势。结论 青壮年为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机械伤、跌伤、交通伤害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对不同种类伤害的防治应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2.
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的质量控制与运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伤害事件发生后,患常先到医院急诊室就诊.因此,急诊室记录就成为伤害监测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医院急诊室开展伤害监测是国际社会及各国公认的一种较常用的监测方法。目前我国疾病监测系统只能获得伤害的死亡资料.有关伤害的调查研究多是对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对伤害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多.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伤害监测体系。本通过分析“中国7省市21所综合性医院急诊伤害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的质量控制及运行情况,为加强与完善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制订中国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疾病失能等级分类标准,评定北京市60岁以上人群AD、PD的平均疾病失能权重。方法:以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GBD)研究中疾病失能权重的7级分类标准为根据,采用德尔菲法,制订中国AD、PD疾病失能等级分类标准;并根据1997年北京市AD、PD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评定北京市60岁以上人群AD与PD的平均疾病失能权重。结果:北京市60岁以上人群AD的平均疾病失能权重:获得治疗者为0.40,未获得治疗者为0.52;PD的平均疾病失能权重:获得治疗者为0.30,未获得治疗者为0.23。结论:对于AD与PD两种疾病平均疾病失能权重的评定结果与GBD研究中的数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儿童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儿童病例男童是女童的2倍以上(2.22、2.15、2.15),伤害病例以5~14岁年龄组为主(50.74%、49.75%、49.75%).3年中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44.14%、45.68%、47.15%)、道路交通伤害(15.71%、14.46%、13.79%)和钝器伤(13.20%、12.92%、12.40%).各年度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地点为家中(34.96%、36.86%、38.84%)、学校与公共场所(24.72%、19.80%、21.19%)、公路/街道(21.21%、19.63%、19.33%).各年度主要伤害部位为头部(34.88%、35.84%、37.07%)、上肢(28.00%、28.21%、27.81%)、下肢(21.86%、21.49%、21.31%);以非故意伤害(93.01%、92.66%、90.58%)、轻度伤害(78.50%、81.20%、81.52%)、接受治疗后回家为主(82.37%、85.19%、84.84%).不同年龄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地点、部位等分布差异较大.结论 中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儿童伤害就诊病例的伤害原因、地点等特征与儿童年龄密切相关,且与儿童伤害死亡谱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14岁以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以及主要原因构成,为以后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三城市中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4岁以下儿童的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及主要原因构成。结果此次共调查儿童7726人,男女比例1∶1,共发生非故意伤害1276人次,发生率为16.5%。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前三位伤害原因为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扭伤;前三位的伤害部位为下肢、手指/脚趾和面部。伤害性质以浅表伤为主,其次为脱位/扭伤、积压伤;93.5%为轻度伤害,不需要住院治疗;36.2%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其次为街道/公路、学校/幼儿园等;46.3%的儿童在娱乐活动时发生伤害,其次为体育活动等。结论非故意伤害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加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结合当地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基础,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3家医院共129家医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06-2008年共收集有效病例1 318 739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3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4、2.02和1.96.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居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年分别为28.02%、29.36%和30.12%)、道路交通伤害(23.07%、21.61%和21.44%)、钝器伤(21.46%、21.17%和20.5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29.80%、27.73%和28.37%)、家中(21.51%、22.80%和24.02%);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35.63%、41.93%和42.13%)、有偿工作(24.43%、22.60%和21.44%);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3.81%、86.32%和86.71%)、轻度伤害(70.42%、74.79%和73.90%)为主;伤害发生高峰时间为7:00-10:00.结论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 相似文献
9.
2006—2011年我国城乡地区门急诊伤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门急诊伤害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2006—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病例人口社会学特征、伤害发生原因、伤害事件基本情况、伤害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门急诊伤害病例中男性伤害病例占65%以上,但女性病例呈增多趋势。6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则持续升高、且农村地区升高幅度大于城市地区。城市地区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钝器伤、道路交通伤害、刀/锐器伤和动物伤,农村地区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钝器伤、刀/锐器伤和动物伤。城乡地区伤害意图第1位都是“非故意”;病例最多月份都是7、8月份。城市地区病例伤害发生地点的前5位是公路/街道、家中、公共居住场所、工业和建筑场所以及贸易和服务场所;农村地区病例伤害发生地点前5位是公路/街道、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公共居住场所以及学校与公共场所。结论城市和农村地区门急诊伤害发生情况不完全相同,开展伤害防制工作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毒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我国中毒伤害事件的流行状况,为我国中毒预防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分析2006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43个监测点中毒病例一般信息、中毒事件基本情况、临床信息等,利用SPSS10.0进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共计345897例,其中中毒病例8884侧,占2.57%,在伤害原因构成排序中排第7位.中毒类型最多的是酒精中毒,占30.3%,其次分别为药物中毒(20.9%)、农药中毒(18.2%)和一氧化碳中毒(13.1%),女性"药物中毒"和"农药中毒"比例高于男性,男性"酒精中毒"和"有毒动物叮咬中毒"比例高于女性,女性"自残/自杀"和受"暴力/攻击"的比例高于男性.农村"自残/自杀"和受"暴力/攻击"的比例高于城市.中毒人群中,最多的是青年(6171例),占总病例的69.46%,青年"自残/自杀"的病例数为1924例,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农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病例数最多,发生在"家中"的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61.32%, "休闲活动"时发生的中毒事件最多,占37.53%. [结论]酒精中毒病例数在所有中毒类型中排在第1位,青少年限酒工作在我国亟待加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构成我国农药中毒的主要部分,日常生活毒物接触需要重点关注,安全贮存农药,普及农药使用安全应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精神类药物监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自残/自杀性中毒,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青年人群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