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对2000-2012年我国有关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此间的规律性结果,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方法使用"现患率"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com.cn/)进行检索,将每项研究的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数据录入GraphPad Prism软件中,汇总后绘制散点图。结果 2000-2012年共有228篇论文的336项研究符合要求而被纳入该研究,这些研究涵盖除西藏、宁夏、青海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省份的1 708所医院;12年中我国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主体数据由21世纪初的5.0%~7.0%降至2012年的2.0%~4.0%;与此同时,抗菌药物使用率在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增加并未改善医院感染,甚至还略有上升,而低强度的抗菌药物使用也不会使医院感染恶化。结论持续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改进在我国医院收效显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控制药物的使用量,特别是一些对目前流行病原菌疗效较差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2种抗菌药物联用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53%,0.52为0;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59%,0.52为0。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无论是与米诺环素还是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年来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方法:使用常规方法鉴定念珠菌,包括接种于CHROM 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玉米-吐温80培养基及血清,通过菌落、显色特征、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假菌丝等形态学观察以及商品试剂盒包括API 20C AUX和VITEK YBC生化卡鉴定菌种;血培养使用VITAL血培养检测仪。结果:2004年5月~2007年4月3年间从深部标本中共分离念珠菌749株,菌种分布情况为:白念珠菌41.79%、热带念珠菌24.17%、光滑念珠菌12.02%、近平滑念珠菌12.95%、克柔念珠菌2%、其他念珠菌7.07%。结论:白念珠菌所占比例仍然最高,但较前阶段有所下降。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V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6月医院确诊断为VAP的123例高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4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6.8%,革兰阳性菌占13.2%;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24.4%、鲍氏不动杆菌占17.1%、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4.7%、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7.6%;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8.6%;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高龄VAP的主要病原菌,应加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ABA)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传播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阻断其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播与流行.方法 在2008年11月-2009年4月定时、定点连续采集患者、病房环境、医护人员不同部位的标本,分离鉴定ABA,用ERIC-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型.结果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医院ICU共分离到ABA 179株;经聚类分型,A型11株占6.15%,B型60株占33,52%,C型18株占10.06%,D型28株占15.64%,E型14株占7.82%,F型11株占6.15%,G型10株占5,59%,其他型27株占15.08%;B型分离率最高,且维持时间长达>2个月,流行传播趋势显著;同型ABA可通过空气和医患接触在ICU得以传播.结论 ICU中ABA传播主要为患者-环境-患者模式,并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和环境中定植,医患接触和空气均是ABA在ICU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老年压疮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例不同原因引发的中老年压疮患者,针对不同病理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病情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增加压疮治愈率,减少再发率. 相似文献
7.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鉴定酵母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技术对临床上常见的酵母菌进行分析 ,以选择合适的引物和实验条件对酵母菌进行鉴定。方法 :选用四条长度为 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酵母菌、丝状真菌及细菌进行扩增 ,并对扩增结果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所选三条引物可在种的水平上将所试菌株有效地区分开来 ,但同一引物对不同菌种的扩增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扩增同种内不同菌株时 ,各菌株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用不同引物进行扩增时种内变异的程度有所不同。除个别菌株外 ,扩增所得指纹图型的种类差异远远小于不同的菌种间的差异 ,因而可将不同种的酵母菌有效地区分开来。结论 :RAPD技术可用于酵母菌的种间鉴定。其中引物及实验条件的选择尤为重要 ,同时 ,将多条引物扩增结果共同用于结果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鉴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PCR指纹图技术鉴定临床常见酵母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CR指纹图技术用于鉴定临床常见酵母菌的方法. 方法采用PCR方法,使用随机引物M13和T3B对临床常见的7属17种酵母菌进行扩增. 结果17种酵母菌的扩增产物在数量和大小上都有其自身特征;不同种间酵母菌其PCR指纹图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同种酵母菌内不同菌株扩增的结果表明,酵母菌的PCR指纹图分析种间变异远远大于种内变异,据此能将各种酵母菌有效地区分开. 结论控制好实验条件,PCR指纹图技术可有效地鉴定临床常见的酵母菌.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