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57篇 |
免费 | 7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5篇 |
儿科学 | 56篇 |
妇产科学 | 29篇 |
基础医学 | 342篇 |
口腔科学 | 117篇 |
临床医学 | 1008篇 |
内科学 | 736篇 |
皮肤病学 | 75篇 |
神经病学 | 181篇 |
特种医学 | 30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90篇 |
综合类 | 2251篇 |
预防医学 | 892篇 |
眼科学 | 44篇 |
药学 | 939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952篇 |
肿瘤学 | 20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99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253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248篇 |
2014年 | 460篇 |
2013年 | 545篇 |
2012年 | 596篇 |
2011年 | 651篇 |
2010年 | 581篇 |
2009年 | 586篇 |
2008年 | 539篇 |
2007年 | 488篇 |
2006年 | 428篇 |
2005年 | 358篇 |
2004年 | 338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93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部分市梅毒螺旋体(Tp)的基因分型状况.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在广西性病门诊收集疑似早期梅毒患者300例,采集皮损处组织液,用镀银染色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同时采用PCR扩增Tp polA基因,进行早期梅毒的诊断.对早期梅毒确诊病例进行Tp的arp基因60个碱基对重复序列的数目、tprⅡ基因MseⅠ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型别和tp0548基因序列的型别进行鉴别,依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梅毒基因型.结果 共确诊早期梅毒患者215例,其中梅毒PCR检测出210例阳性,检出率97.7%,镀银染色法检测出105例阳性,检出率48.8%,PCR法阳性率显著高于镀银染色法(χ2=103.01,P<0.05).在PCR阳性标本中,共190例可进行三基因完全分型,总计分出17个基因型别,14d/f有86例(45.3%),具有绝对的流行优势,其他亚型依次为15d/f(13.7%、26/190)、16d/f(11.6%、22/190)、17d/f(7.4%、14/190)、13d/f(6.8%、13/190)、10d/f(4.2%、8/190)、18d/f(1.6%、3/190)、16a/f(1.6%、3/190)、5d/f(1.1%、2/190)、7d/f(1.1%、2/190)、12d/f(1.1%、2/190)、16d/e(1.1%、2/190)、14a/f(1.1%、2/190)、9h/c(1.1%、2/190)、15l/f(0.5%、1/190)、25a/e(0.5%、1/190)、15i/f(0.5%、1/190).结论 广西早期梅毒患者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具有多样性,其中以14d/f型为优势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分析了11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HC组);根据其病史、症状、心电图、各种生化结果,利用两种不同的冠心病风险评分系统评估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评价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评价所有冠心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CEC数.结果 与HC组比较,ACS患者组的CEC计数明显升高,并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CEC计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高低明显相关,TIMI UA/NSTEMI、TIMI/STEMI、GRACE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64、0.61(P<0.05);CEC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度可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0(95% CI:0.84~0.94, P<0.01);CEC计数诊断ACS中度可信,AUC=0.89(95% CI:0.82~0.93,P<0.01) .结论 CEC计数的升高和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密切相关,CEC可能成为心血管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芝麻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肾脏损伤的作用及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 雄性SHR随机分成模型组、芝麻素低剂量(80 mg/kg)、高剂量(160 mg/kg)组及卡托普利(30 mg/kg)组。同时选取同周龄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胃1次,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给药组给予CMC-Na溶解的上述剂量药物,给药前及给药后每隔2周测量1次血压。12周后,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含量;测定肾脏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HE、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p-AKT、p-mTOR、4EBP1、S6K1、Bcl-2和Bax的蛋白水平。结果: 芝麻素能降低SHR舒张压,明显改善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降低肾脏BUN、SCr、U-mAlb、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提高SOD活性,显著减少p-AKT、p-mTOR、4EBP1、S6K1和Bax的蛋白水平,增加Bcl-2的蛋白表达。结论: 芝麻素减轻SHR大鼠肾脏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压、对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阻滞过度活化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 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0例PCNS 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对66例可随访患者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70例PCNS 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男女比例1.3∶1,就诊前病程小于2个月者54例(77.1%)。伴颅内高压症状44例(62.9%),伴肢体无力或偏瘫症状26例(37.1%)。多发病灶37例(52.9%),幕上59例(84.3%),累及深部脑组织46例(65.7%)。66例随访患者中,对症姑息治疗7例,单纯手术23例,单纯放疗6例,单纯化疗9例,放化疗联合21例。随访6~96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95%CI 1~16个月),2年生存率36.1%。对症姑息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接受放疗、化疗或放化疗联合组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95%CI 22~43个月),2年生存率56.9%。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累及深部脑组织(P=0.04)和未行放化疗(P=0.00)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PCNS DLBCL为高度恶性肿瘤,进展迅速;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累及深部脑组织患者预后差;放疗、化疗及放化疗联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是CXC趋化因子家族的一员,能够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形成偶联分子对,参与肿瘤的恶性演进,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分子靶标之一.原发性肝癌属于转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当前已有研究证实SDF-1/CXCR4轴与肝癌的血行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分析原发性肝癌SDF-1/CXCR4轴与血管生成和病灶转移的关系,以完善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日照市中医医院2014-01-26-2015-01-19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病灶>2 cm)31例.根据有无扩散或转移将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原位癌组(18例)和转移癌组(13例),癌旁组织为对照组(31例).留取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SDF-1与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病理切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同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梯度浓度(0、10、20、40和80 μg/L)SDF-1干预下细胞侵袭数目.结果 原位癌组、转移癌组和对照组SDF-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24±0.045、0.535±0.086和0.046±0.021,F=15.251,P<0.001;SDF-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35±0.034、0.326±0.048和0.094±0.026,F=14.357,P<0.001;CXCR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05±0.086、0.974±0.103和0.334±0.072,F=18.236,P<0.001;CXCR4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432±0.044、0.706±0.085和0.045±0.033,F=21.425,P<0.001.原位癌、转移癌和对照组的MVD分别为11.5±3.2、24.6±5.2和7.35±1.1,F=13.256,P<0.001;VEGF分别为(148.6±13.2)、(356.2±21.5)和(46.8±7.3) ng/g,F=62.335,P<0.001.0、10、20、40和80 μg/L的SDF-1干预对应的细胞侵袭数目分别为33.3±5.2、41.6±7.5、119.6±11.4、278.3±15.3和335.5±21.4,随着SDF-1干预浓度的增加,细胞侵袭数目逐渐增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SDF-1/CXCR4轴活性升高,诱导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可能是其提高细胞侵袭性、促进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阻生上颌尖牙正畸治疗诱导自发萌出的方法,总结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阻生尖牙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3例恒牙列患者(男6例,女7例)的17颗阻生上颌尖牙,通过正畸治疗在相应牙弓位置为尖牙预留充足的间隙,待其自发萌出后直接粘结矫正装置排入牙列正常位置.结果 预留间隙2~24个月后阻生尖牙自发萌出,治疗后尖牙及邻牙牙周状况良好.结论 当阻生尖牙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能为阻生尖牙提供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行萌出时,可采取正畸诱导自萌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溶性 CD14亚型(sCD14-st,又称 Presepsin)与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急救医学部的82例 APP 患者,其中根据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20例、中度中毒组36例、重度中毒组26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 APP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 h、7 d抽静脉血10 mL,对照组于体检时抽取静脉血3 mL,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 Presepsin浓度;抽取静脉血检测 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同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2 h、7 d 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 检验比较检测指标的变化,采用χ2检验比较28 d 病死率情况,采用 Pearson 相关检验分析 APP 患者血Presepsin 水平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7 d,不同程度中毒组患者 Prespsin、CRP、TNF-α、IL-6水平和 APACHEⅡ评分升高,IL-10水平降低,且中度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和中度中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7 d 死亡组较存活组血 Presepsin、CRP、TNF-α、IL-6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升高,IL-10水平降低(P <0.05);不同程度中毒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5.00%、69.44%和92.31%,且中度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和中度中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P 患者入院时血清 Prespsin 水平和 APACHEⅡ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731,Prespsin 对 APP 患者28 d 病死率的预测能力优于 APACHEⅡ评分(P <0.05),APP 患者血 Presepsin 水平与其生存率呈负相关(r =-0.285,P =0.009)。结论血清 Prespsin 水平监测有助于 APP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常见口腔链球菌属与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及玻璃离子水门汀(GIC)之间的黏附力。方法 将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IC样本表面梯度抛光,根据最终表面粗糙度不同分为300、200、100和10 nm组,使用AFM观察其表面形貌。采用先锋菌(血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和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制作细菌改性探针,通过AFM获得力-距曲线测量细菌与树脂和GIC样本表面的黏附力。对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值进行方差分析,细菌黏附力进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同时采用Dunn’s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对表面粗糙度与细菌黏附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细菌的黏附力增大,4种细菌的黏附力均在300 nm的材料表面达到最大值;在10和300 nm组的GIC表面,变异链球菌的黏附力由0.578 nN增加到2.876 nN。4种细菌在树脂表面的黏附力略大于GIC,先锋菌的黏附力略大于致龋菌,组间差异均在200和300 nm组时较明显。结论 材料表面粗糙度对细菌黏附力的影响较大,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GIC对细菌的黏附性较复合树脂低;材料表面粗糙度对致龋菌的影响小于先锋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介入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并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本研究共入组3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依自愿原则分组,仅采用介入治疗的19例患者为单独介入组,采用自体外周血进行干细胞移植与介入联合治疗的19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方案两组相同,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3方面两组患者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方面,两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单独介入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方面、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 05).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是89. 5% ,单独介入组的有效率是78. 9% ,联合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介入组(P<0. 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介入结合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吸入舒利迭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80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研究组加用舒利迭吸入治疗,500μ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前后的肺功能及L2-4椎体骨密度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FEV1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L2-4椎体骨密度值较对照组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舒利迭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明显疗效,短期吸入舒利迭对COPD稳定期患者骨密度无影响,长期吸入舒利迭对骨密度影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