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胃病患者胃液中乙肝病毒标记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标记(HBVM)向胃腔释放的可能。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46例胃病患者胃液的HBVM。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CSG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A)、CSG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SG+DUA/CAG和胃癌(Ca)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分别为5.9%、10.5%、14.8%、19.0%和37.9%;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分别为52.9%、47.3%、31.1%、33.3%和84.5%。除CSG+DUA/CAG外,胃癌HBsAg与其他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CSG外,胃癌的抗-HBc与其他各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6例中未检出抗-HBs、HBeAg、抗-HBe和抗-HCV阳性者。结论 提示HBV在感染肝细胞合成过剩时,不仅游离于血液和其它体液,也向胃腔释放——腔释放。  相似文献   
2.
青蒿琥酯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的作用。方法将DHBV DNA阳性麻鸭随机分为青蒿琥酯大、中、小剂量组、拉米夫定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用药前、用药第71、4、21、28天,及停药第7天,取静脉血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DNA含量。治疗前后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拉米夫定组于用药后,血清DHBV DNA水平迅速降低,停药后立即反跳。青蒿琥酯大剂量组第21、28天DHBV DNA抑制率与拉米夫定组相似,停药后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病理改变各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剂量青蒿琥酯对DHBV DNA的抑制率与拉米夫定相似,维持时间长,安全,但其抗HBV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处理对胸腺激素D活性的影响刘小朋,陈紫榕,张国安,于华生,郑英,施水兰空军福州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福州350002我们曾证明,胸腺因子D(TFD)治疗可使肝癌病人NK活性增强[1],并对热有耐受性[2]。但多高温度能使胸腺激素(TH)NK活性协...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病过氧化氢酶检测的意义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蒋向荣,刘小朋,陈紫榕,李龙洋,施水兰空军福州医院张园安,周善健,郑瑛我们开展了77例乙型肝病过氧化氢酶(CAT)与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平行检测,以探讨其与乙型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胸腺因子D对白血病IL-6和TNF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胸腺因子D(TFD)对白血病患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调控作用,以便在白血病治疗中正确使用TFD。在白血病化疗同时,加用TFD50m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VD,qd×3mon,检测治疗前后IL-6活性和TNF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IL-6和TNF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化疗加用TFD治疗后,ALL的IL-6和TNF及ANLL的TNF均比治疗前和化疗组显著降低。TFD加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能是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96年6月~1997年4月对8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的检测并与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CⅢ)含量进行比较,以探讨TNF-α和PDGF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标准,收集急性肝炎18例(男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细胞生物活性法检测了80例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的活性,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的IL-6和PDGF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血清中的Ⅲ型前胶原肽呈密切相关(r=0.61,r=0.75)。提示IL-6和PDGF活性的变化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有关,在慢性肝炎向肝硬变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 TFD)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 He PG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观察 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 He 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 Ag)和 e抗原 ( HBe Ag)水平的影响 ,计算药物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采用四甲基噻唑兰 (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 ,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 TI)。采用 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 Hep G2 .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HBV DNA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以 IFNα- 2 b为对照 ,综合评价 TFD的体外抗 HBV效果。结果   TFD对 HBs Ag、HBe Ag的 5 0 %抑制浓度分别为 48.4mg· m L- 1和 75 1.7m g·m L- 1 ,治疗指数 ( TI)分别为 2 4.2和 1.6。在用药的第 9天 ,5 0 0 mg· m L - 1的 TFD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分别 80 .63 %和 5 1.2 6%。 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TFD对细胞中游离 D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TFD及 IFNα- 2 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 HBV作用 ,TFD对 HBs Ag的抑制作用较IFNα- 2 b更为明显 ,但对 HBe Ag的抑制不如 IFNα- 2 b。TFD对 HBV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 HBV DNA的复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空飞行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结果:飞行人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高于地面人员(P<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高空飞行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及PCR法测定 40例冠心病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NF水平及TNF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TN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血浆中TNF水平 ,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结论 TNF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发病机理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TNFA或TNF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浆TNF水平升高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