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7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7例心脏肿瘤均获得病理证实:良性心脏肿瘤73例(83.9%),其中粘液瘤66例(90.4%),其他类型良性心脏肿瘤7例;恶性心脏肿瘤14例(16.1%)。超声心动图所见:粘液瘤示多发生于左房(58例),多数有蒂,活动度大;其他类型良性心脏肿瘤6例(86%)发生于心房或心室的心肌内,无蒂,回声较强;恶性肿瘤附着面广,可呈球状或菜花状,活动度差,无蒂,多数伴有心包积液。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地观察瘤体形态、大小、回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诊断准确率高;心脏肿瘤以粘液瘤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1);实时灰阶造影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P<0.001)。本组35例造影前为77个病灶,彩超造影后为77个病灶;而实时灰阶造影后共计发现101个病灶,增加24个(23.8%)。结论:彩超造影可以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有助于诊断;实时灰阶造影不仅可对肝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诊断,还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故灰阶超声造影较彩超造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及探讨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10例无任何肝脏病史和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CnTI,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2种:11例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慢注法,余27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11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者延长,分别为(39.36±11.89)s比(30.00±6.76)s,(60.91±15.67)s比(41.13±6.49)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慢注法相比,团注法的各个时相对照者与肝硬化患者均明显缩短.团注法时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对照者延长;2种方法比较,团注法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硬化定量诊断,其中团注法较慢注法更有利于判断肝硬化时相.  相似文献   
4.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尤其是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肝移植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大,充分和适时的血液供应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对131例肝癌的治疗及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RFA)对肝癌、肝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82例,肝转移癌49例,共计131例,226个癌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治疗后1d-1个月CT检查,可见203个癌灶被灭活,有效灭活率达90%(203/226个灶);另有1例肝撕裂伤及1例肝癌破裂出血者行RFA止血成功。106例经3-26个月随访,生存率3个月或以上达98.1%(104/106例),6个月或以上达85.7%(72/84例),1年以上达73.7%(42/57例),6例出现并发症(4.6%),包括出血,脓肿,胆瘘,胆囊炎等。结论:超声引导RFA具有疗效好,治疗周期短,患者创伤小,易接受,可反复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对较大肝肿瘤治疗范围与布针方案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中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径次数之间的关系,设计较准确的布针定点定位方法。方法 将肿瘤模式化为类球体,根据球体覆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正棱柱法及正多面体进行推导计算,获得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针次数的关系式。根据RFA治疗原则消融范围须超越肿瘤周边0.5cm以上,按照覆盖类球体肿瘤的计算结果,采用伞径5.0cm的射频针,治疗4.1~4.3cm的肿瘤须用正四面体法至少布针4个点,治疗4.4~5.6cm的肿瘤用正棱柱法至少布针5~8个点,5.7~6.0cm的肿瘤用三层重叠法至少布针12个点,方能达到较彻底覆盖灭活肿瘤的效果。结果 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对32个3.5~6.6cm的病灶设计布针进行RFA治疗,肿瘤灭活率达84.4%。结论 肿瘤类球体治疗计算方案对RFA治疗中不能一次覆盖的较大肿瘤,可提供分区布针方案,有助于提高RFA对肝癌的灭活率,减少肿瘤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8.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菊花进行中国古今药典标准演变研究与国内外药典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对菊花质量的要求,以便建立更适合现代的优质菊花饮片标准体系。查阅《新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草品汇精要》《中国药典》等各代官修本草总结菊花国内标准的演变,结合与《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典》等国外药典的对比分析,以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优质菊花标准体系,生产更受国际认可的优质中药饮片。  相似文献   
10.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