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完全免费   4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国内外狂犬病毒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我国对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要求在不断的提高,狂犬病疫苗应用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狂犬病发病数和死亡数仍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两者之间的矛盾暴露出狂犬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误区:过分的单纯依赖狂犬病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只有坚持“局部处理+抗血清(免疫球蛋白) +疫苗”三管齐下的治疗原则,才能有效的预防狂犬病。马源抗狂犬病血清应用历史悠久,效果肯定,但由于基层防疫人员担心它的过敏反应而限制了它的大量应用。改进抗狂犬病血清的生产工艺,提高制品的纯度,培训基层防疫人员,使其掌握正确应用抗狂犬病血清的技术,是狂犬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刊为狂犬病防治举办这期讲座,刊出3篇相关文章。  相似文献
2.
广西家犬携带狂犬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调查研究广西地区外观健康的家犬是否携带狂犬病毒。方法:从广西13个县(市收集了外观健康的家犬犬脑标本140份,采用小鼠颅内接种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夹心ELISA试验、小鼠中和试验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脑标本中的狂犬病毒及共相应的抗原。结果:除RT-PCR的检出率稍低(2.86%,4/140)外,其余4种方法均获得3.57%(5/140)的检出率。而且,不同县(市)的检出率亦有所不同。结论:以实验室方法首次证实了广西外观健康的家犬确实携带有狂犬病毒,从而为过去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供了科学的实验室依据,对进一步做好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试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用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已确认的狂犬病阳性及狂犬病阴性的动物脑组织标本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将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参考中心保存的来自不同国家的 6 2份狂犬病街毒动物脑组织标本以及 2 71份法国境内收集的正常动物脑组织标本 ,用上述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并以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参考中心提供的狂犬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组织细胞分离法及直接免疫荧光法等三个试验作确认试验 ,进行比较。结果 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涵盖狂犬病毒 7个基因型在内的所有 6 2份街毒标本 ,对确认为狂犬病阴性的动物脑组织标本检测均为阴性 ,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到 10 0 %。结论 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抗作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疫情持续上升,为此2004年我们采集疑似狂犬10只,记录其发病症状及咬伤人和动物情况,并取犬头送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做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死犬其余部分焚烧消毒。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HRP标记的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由该室制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羊抗鼠IgG抗体由该所免疫研究室提供。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样品中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5.
武生狂犬病防制系列产品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葛林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5):224-224,238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所属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具有50多年的生物制品生产历史,1980年率先研制成功原代地鼠肾细胞制备的狂犬病疫苗(PHKCV),疫苗用病毒株为北京aG株,并开始大量生产应用.1993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狂犬病疫苗效力,生产出浓缩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使狂犬病疫苗效力由过去的1.3 IU/剂提高到2.5 IU/剂.但由于同时也浓缩了一些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杂蛋白,如牛血清蛋白及细胞蛋白等,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增多起来,因此在1999年,又研制成功第二代狂犬病疫苗即纯化的Vero细胞狂犬病液体疫苗--武生旺宁.该疫苗首次使用CTN毒株,接种在长成单层的Vero细胞上,经超滤浓缩、病毒灭活并纯化后,加入铝佐剂而成.通过一系列的浓缩和纯化工艺,去除了大量的杂蛋白,使病毒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大幅提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经临床Ⅱ期试验接种31人,5针接种后14 d平均抗体效价达到11.89 IU/mL,抗体阳转率达到100%.临床Ⅲ期试验接种观察304人,结果全身反应率为4.28%,注射局部反应率为7.24%.武生旺宁是所有狂犬病疫苗中唯一通过我国狂犬病街毒攻击保护性试验的,试验结果表明,武生旺宁即使1:5稀释免疫小鼠,仍能100%抵抗我国狂犬病街毒的攻击.经过对我国狂犬病街毒和疫苗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疫苗株CTN与另一疫苗株aG株相比,更接近我国的街毒株(待发表).其生产工艺和质控指标2005年还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考察,其细胞残留DNA低于100 pg/mL,符合国家药典标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1株驴源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N, G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武汉市汉南区新分离的1株驴源狂犬病毒(RABV)街毒株的N、G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比较其与近年来湖北省及周边地区分离的代表性街毒株以及人用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病毒株之间的差异.方法 以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驴脑组织中的RABV,并将驴脑海马组织研磨后接种乳鼠,观察其发病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驴脑组织及发病乳鼠脑组织悬液中的RABV,然后提取发病乳鼠脑组织RNA,利用RT-PCR扩增RABV的N、G基因,测序后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在驴脑组织及发病乳鼠脑组织中检出RABV,该病毒株与近年来湖北省及周边地区分离的代表性街毒株以及国内外人用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病毒株相比,N、G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5.7%~99.1%和82.2%~99.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6%-99.8%和87.8%~99.4%,与国内分离街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高于疫苗株,且与国内疫苗株CTN-181的同源性要高于国外疫苗株.结论 该病毒株鉴定为驴源RABV,与湖北省及周边地区分离的代表性街毒株及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CTN-181处于同一个亚群,有较近的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例狂犬严重咬伤儿童的暴露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童4岁8个月,家住武汉市.2007年3月31日被自家犬(未经任何免疫,伤人前失踪1周,返家后即咬伤该女孩;该犬流涎、尾紧夹、兴奋不安,疑似狂犬病状)咬伤.伤口分布于头而、颈、上肢及躯干;其中脑后枕骨处有约(12×3)cm深达骨膜伤口1处,左耳后下方4 cm处有约(5×3×5)cm伤口1处,腩后枕骨下方约3 cm处有(2×2×4)cm伤口2处;面颊、颈、双肩、左前胸、左后背及左侧腰部均有多处贯通伤.  相似文献
8.
非典型狂犬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武汉市江夏区发生一例疑似狂犬病死亡患者,经调查确认系非典型狂犬病病例。死者61岁,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某村农民。发病前无外出史,未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健康状况正常。2004年9月25日,该患者被本村邻居自养犬咬伤左踝关节处,当时未作伤口冲洗及消毒处理。12月15日出现全身发痒症状,16日外出回家时感觉“骨痛”,17日出现下肢瘫软等症状,送当地区医院诊治,因疑为狂犬病即转往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就诊。院方知其有犬伤史且有“喝水打呛”表现,初诊为狂犬病。由于患者家属不同意住院而返回家中,尔后数日患者未作任何治疗。20日患者出现下肢瘫痪、衰竭症状,被送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昏迷待查;吸人性肺炎”。12月25日患者因呼吸衰竭在家中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犬类狂犬病病毒的携带状况及变异,为正确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狂犬病疫情分布,用分层采样法,采集相关地区犬脑51只,用免疫荧光法、夹心酶联吸附法、小鼠颅内接种试验法及RT-PCR进行检测。分离狂犬病病毒并进行N基因测序。结果在流浪犬只中发现狂犬病毒株(命名CXs)。流浪犬带毒率7.69%,CXs与疫苗株和固定毒株的NJ进化树比较,发现与WZO(H)株100%同源,与狂犬病毒固定毒株相比更接近CTN株(该地区使用的疫苗株)。结论当前使用的狂犬疫苗用于预防狂犬病是可靠的。经狂犬病流行特征和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理分析,加强犬只的管理、免疫,暴露后采用规范清创,正确使用狂犬疫苗,合理使用狂犬免疫球蛋白(或血清)仍是当前防治狂犬病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鼠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单克隆抗体(单抗)2C、5C,对狂犬病街毒暴露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3个街毒代表株CQ92、HN06、GX-4分别感染Balb/c小鼠腓肠肌,30rain后用2C、5C、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HRIG)进行治疗.结果 2C、5C、HRIG对狂犬病街毒暴露后小鼠具有相近的保护率.结论 鼠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单抗可用于狂犬病病毒暴露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