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立克次体病系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人畜的健康。各种立克次体病在我国分布较广泛,斑疹伤寒和Q热遍及全国。然而由于立克次体病的传播流行受其媒介、宿主、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防而不力治而不明的困难,从而使立克次体病有扩展趋势。一些立克次体病如Q热、恙虫病和斑疹伤寒往往被误诊为其它热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湖纤恙螨叮刺和传播恙虫病东方体(Ot)的能力。方法螨叮人传病试验是将2只未食高湖纤恙螨幼虫放在受试者(笔者本人)的前臂屈侧上,罩上透明塑料小盖,在解剖镜下观察螨的活动。经卵传递Ot试验是将20~40只高湖纤恙螨未食幼虫放在1只小白鼠耳中3~5 d,每天观察鼠的情况,病鼠或死鼠予以解剖,镜检Ot。结果恙螨叮人20 d后使人患恙虫病并从血中分离到Ot。鼠体经卵传递Ot试验亦获得成功。阳性鼠均有典型症状、显著病变,并检出Ot。结论结果表明高湖纤恙螨可作为恙虫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1986年10月和11月,我们在南京发现恙虫病2例,现报导如下: 例1,男,44岁,南京西郊江浦某单位干部。1986年10月4日开始周身乏力,鼻塞。7日起发热,体温达39.2℃,自觉咽痛,胸闷,气急,心慌,腹痛,恶心。同时发现右腘窝有一椭圆形溃疡,已结痂,无痛痒。曾两次门诊按上呼吸道感染处理无效。10日入院时呈急性发热病容,体温38.9℃,脉搏86次,血压100/60;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右腘窝见1×0.5cm椭圆形焦痂,周围皮肤稍隆起呈樱红色,界限明显;右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淋巴结,触痛明显。血白细胞4200,中性66%,淋巴34%,红细胞391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高湖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kaohuense)能否叮人以至传病,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7.
8.
1985年夏我们对省人民医院肠道病及儿科门诊腹泻散发患者共595冽(>15岁者483例,<15岁者112例)进行了病原学调查及药敏试验,兹报道如下。595例急性腹泻患者共检出病原菌阳性208例,阳性率为34.96%,其中以志贺氏菌属感染为最多见,计201例,占病例数的33.78%;沙门氏菌属3例,占0.50%;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2例,占0.3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及不凝集弧菌各1例,各为0.17%。此外,随机检查上述患者中的100例,发现空肠弯曲菌感染6例,阳性率为6%。此次分离出的3株沙门氏菌,分别为鼠伤寒、纽波特和伦敦沙门氏菌各1株。有2例女性患者为宋内氏痢疾杆菌与空肠弯曲菌混合感染。空肠弯曲菌和EIEC、ETEC的检出,提示在感染性腹泻的 相似文献
9.
1986年前,恙虫病在我国仅发现于浙江以南,属夏季型;1986年,我们在江苏发现秋冬型恙虫病的流行。为查明恙虫病在江苏的流行环节、特点和流行因素等,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1990年10月从东台市安丰乡捕获的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中分离到2 株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秋冬型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前,我国恙虫病仅知流行于浙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属夏季型,以地里纤恙螨为主要媒介。1986年10月,我所在南京发现恙虫病病例。为查明江苏恙虫病自然疫源的有关情况。我所于1986~1992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疫源地分布: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清学检查,证明南京及苏北的东台、海安、如东、金湖、邗江、江都有恙虫病的流行。 2.季节分布:发病始于9月,以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高峰,12月终止,届秋冬型。 3.恙虫病立克次体:小白鼠接种秋冬型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