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5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蜱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对人畜危害极大。因此,开展蜱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概况:本文介绍的莱姆(Lyme)病,就是以蜱为媒介的一种炎症性、多系统螺旋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 dorferi)。  相似文献   
2.
1991年,我们在进行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时。从捕自辽东山区桓仁、宽甸县的蜱、鼠中分离到多株伯氏疏螺旋体,从而证实辽宁省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一、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野栖鼠类;用布旗法采集野外游离蜱;分离培养用BSK培基。二、结果:从7组38匹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分离出6株伯氏疏螺旋体,以组计算,分离率为85.7%;从16组342匹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o)分离出4株伯氏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南段莱姆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4~6月,我们在大兴安岭南段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496人居民血清,38人血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效价≥1:128。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调查,确诊莱姆病病例22例;从26只全沟硬蜱分离出4株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林区莱姆病的调查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88年我们在牡丹江和延边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一些林场莱姆病的患病率和自然感染率较高。大青林场共有人口1 030人,在检查的628人中,发现莱姆病患者37例。在小白林场人群中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伯氏包柔氏体自然感染率为22.5%。从牡丹江林区收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出了3株包柔氏体,其中M7菌株经单克隆抗体测定和电镜观察,确证为伯氏包柔氏体。在医院收集162份疑似森林脑炎病人血清,其中38份血清抗伯氏包柔氏体抗体阳性。对15例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治疗,证明大剂量青霉素可以治愈全身性红斑。并从1例慢性游走性红斑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包柔氏体。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人感染莱姆病后,可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症状[1]。2000—2005  相似文献   
6.
病原学诊断目前仍是莱姆病最确切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分离法和IC:It。病原体分离培养法操作复杂、周期长,且多数标本的分离培养率低,从而限制其应用价值;PCR具有灵敏、特异、快速、所需样本量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高培养法的不足;同时可利用PCR产物对病人所感染的菌株进行基因种的鉴定,使在没有分离培养到菌株的情况下研究临床表现和基因种的关系成为可能,因此PCR得到广泛应用。1目前用于莱姆病实验室诊断的两大类PCR方法标准PCR和套式PCR。套式ICIt中为解决因污染而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又出现了单管套式P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4例莱姆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电泳足迹测定。结果:被误诊的14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提示无发热、皮疹的最初表现,而反复出现神经系统损伤或潜伏期长,有明显的格林巴利综合症和面瘫病史,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或激素治疗无效,夜间蚁走样感觉明显,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伤,脑脊液蛋白偏高,其余各项检查正常,应做莱姆病检查。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的莱姆病患者,除用大剂量抗菌素外,还应以少量激素冲击治疗。结论:没有明显“三期”的莱姆病患者,症状与其他疾病很接近,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9.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蝉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蓖麻硬蜱复合体的几种硬蜱。其中有北美的肩突硬蜱、太平洋硬蜱和欧洲的蓖麻硬蜱及亚洲的全钩硬蜱。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理和菌苗研制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存在,特别是北半球。l 流行病学研究1.1 分布特征 莱姆病为全球性分布的蜱媒传染病,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已发现有该病发生。在北美和欧洲,…  相似文献   
10.
广东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鼠、蜱标本接种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与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用BSK培养基分离49只野鼠和250匹蜱,从1只白腹巨鼠胚胎分离到1株螺旋体(LPR30)。结论:鉴定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