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蜱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对人畜危害极大。因此,开展蜱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概况:本文介绍的莱姆(Lyme)病,就是以蜱为媒介的一种炎症性、多系统螺旋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 dorferi)。 相似文献
2.
3.
4.
1987~1988年我们在牡丹江和延边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一些林场莱姆病的患病率和自然感染率较高。大青林场共有人口1 030人,在检查的628人中,发现莱姆病患者37例。在小白林场人群中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伯氏包柔氏体自然感染率为22.5%。从牡丹江林区收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出了3株包柔氏体,其中M7菌株经单克隆抗体测定和电镜观察,确证为伯氏包柔氏体。在医院收集162份疑似森林脑炎病人血清,其中38份血清抗伯氏包柔氏体抗体阳性。对15例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治疗,证明大剂量青霉素可以治愈全身性红斑。并从1例慢性游走性红斑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包柔氏体。 相似文献
5.
6.
病原学诊断目前仍是莱姆病最确切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分离法和IC:It。病原体分离培养法操作复杂、周期长,且多数标本的分离培养率低,从而限制其应用价值;PCR具有灵敏、特异、快速、所需样本量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高培养法的不足;同时可利用PCR产物对病人所感染的菌株进行基因种的鉴定,使在没有分离培养到菌株的情况下研究临床表现和基因种的关系成为可能,因此PCR得到广泛应用。1目前用于莱姆病实验室诊断的两大类PCR方法标准PCR和套式PCR。套式ICIt中为解决因污染而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又出现了单管套式PC… 相似文献
7.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4例莱姆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电泳足迹测定。结果:被误诊的14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提示无发热、皮疹的最初表现,而反复出现神经系统损伤或潜伏期长,有明显的格林巴利综合症和面瘫病史,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或激素治疗无效,夜间蚁走样感觉明显,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伤,脑脊液蛋白偏高,其余各项检查正常,应做莱姆病检查。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的莱姆病患者,除用大剂量抗菌素外,还应以少量激素冲击治疗。结论:没有明显“三期”的莱姆病患者,症状与其他疾病很接近,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9.
10.